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 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 :同“崎岖”。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鞭笞天下,劫诸侯劫:胁迫、逼迫 |
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
D.政由一家由:如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陆生因说佗曰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不敢言而敢怒 |
C.尉佗乃蹶然起坐乃有二十八骑 |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手之所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 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 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 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垄:田垄 | B.据以其所有共我共:同“供” |
C.暮夜求,必存吾存:问候 | D.今四封之民封:疆界 |
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 ()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 反对。 |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
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慷慨负胆略 负:具有 | B.晓其厄塞情形 厄:控制 |
C.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俾:使 | D.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 薄:轻视 |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 ④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⑤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③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他曾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返回朝廷时,能将塞外之事详细地汇报。 |
B.袁崇焕注意安抚军民,整顿边防,敢于果断执法。崇焕在关门,内抚军民,外整边防,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此事还惹怒了孙承宗。 |
C.袁崇焕与清廷议和,朝廷不许,但他坚持有力。他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
D.袁崇焕擅杀文龙,招致祸患,不幸身亡。毛文龙死后,清军大举入关,又使计策使皇帝对袁崇焕产生怀疑,最终崇焕被处死。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3) 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江天一传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认为……奇异。 |
B.麾下狼兵哗于途哗:喧哗 |
C.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
D.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捉拿。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
B.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
C.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
D.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一有着纯厚的本性,深受歙县县令傅岩喜爱,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
B.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任职后天一对佥事金声说明徽州地势险要而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必须多加戒备,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 |
C.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但他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
D.这篇文章表现了江天一不计贫贱的秉性以及以读书为乐的超然心态。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捕、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2)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典籍 |
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
C.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济:实现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联合,一致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
B.王浚任益州刺史,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巴郡太守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