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三中全会一览表
材料二: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2014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材料二。
(30分)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材料一: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及海洋经济示意图。
注: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GDP的近48%集中在广东、山东和浙江三省,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7%、17.8%和12.9%。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GDP比重达到20%。
材料二: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天时、地利、人和。全省海洋岸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和近海渔场均居全国首位;浙江涉海院校15家,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1.32万人;“十二五”期间,2000亿民间资本或将投入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行业;省政府将在温州、台州开展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
材料三: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贯通,都展示了浙江人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随着岁月流逝、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样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等等。这些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分析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14分)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10分)
(22分)2011年11月3~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夏纳举行。这次峰会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引发国际全融市场剧烈动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新的复杂因素的大背景下举行的。针对上述复杂形势,各方在峰会上承诺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合力推动增长 合作谋求共赢》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我国对走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立场和主张。胡锦涛主席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简明扼要,切中要害,传递了保增长、促稳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明确信号,引起与会领导人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赞赏。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哪些知识?(12分)
(2)分析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五个坚持”蕴涵的生活与哲学道理。(10分)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决定》的起草工作。历时近6个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深入37个直辖市区、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企业、农村、高校和宣传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地同各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8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文件稿起草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的生动实践。
材料二:《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总之要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决定》起草民主过程的政治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重视科技自主创新?
图一:2010年8月—2011年9月我国CPI走势和2012我国CPI走势预测
图二: 2006-2011年第三季度GDP总量及增速和2012年GDP增速的预测
注:①对2012年预测数据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对第12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数百位经济学家、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②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总体价格,通常作为观察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通胀警戒线。③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2011年开始中央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材料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和通胀压力并存。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增加4万亿投资,使2008、2009两年经济总量“保8”目标得以实现,但通胀隐患也就此埋下。2011年,随着物价的“涨”声一片,控物价成为调控重点。进入2012年,伴随着CPI逐渐回落,稳增长、调结构替代控物价,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指出,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调结构就是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但也有专家指出,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转向多元: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还要调结构。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用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还要调结构”的原因。
(3)材料二中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及调整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方法的?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11年下半年以来,安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融资难、生产成本高等诸多困难,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62.8%,其主要成分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在推动安徽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安徽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
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安徽省政府召开了省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通过搭建“五五平台”,在融资、开拓市场、缓解企业用工短缺、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供服务等方面为全省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省政府做法的认识。(12分)
材料三
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企业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好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力措施,就能化解危机,实现中小企业的浴火重生。
(3)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材料三所述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