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 [Ca(ClO)2] 和氯化钙,既可用作漂白剂,又可用作消毒剂。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是 [Ca(ClO)2] ,漂白的原理是:Ca(ClO)2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Ca(ClO)2+ CO2+ H2O=CaCO3↓+ 2HClO;HClO是一种酸性比盐酸弱的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一种常见的单质气体。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漂白粉制取的研究】
有人提出可以利用海水(含NaCl)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该方法流程如下:
(1)⑤中的反应是2Ca(OH)2+2Cl2═CaCl2+Ca(ClO)2+2X, X的化学式为______,其中C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实际工业生产中,反应⑤的反应物Ca(OH)2最好用 ,(填“饱和石灰水”或“石灰乳”)并不断搅拌。
【定性研究】
有一包长时间放置的漂白粉,想知道该漂白粉是否变质,某同学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长时间放置的漂白粉是否变质?
【猜 想】
猜想1:该漂白粉未变质,固体成分为CaCl2、Ca(ClO)2;
猜想2:该漂白粉部分变质,固体成分为CaCl2、Ca(ClO)2 CaCO3;
猜想3: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固体成分为CaCl2、Ca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 |
有气体产生,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2成立 |
② 在上述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少量 溶液。 |
。 |
【定量研究】
已知漂白粉有效成分能与浓盐酸发生如下反应Ca(ClO)2+4HCl═CaCl2+2Cl2↑+2H2O,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漂白粉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
【资料】Cl2能溶于水,但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性非常小。实验条件下Cl2的密度为3.17g/L.
【实验探究】
(3)甲同学准确称取0.5g漂白粉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下图A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收集到89.6mL食盐水。据此计算,此样品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过程中,保留3位小数,结果精确到0.1%)
(4)在读取量筒的刻度数时,应注意
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应齐平;
②装置内气体应恢复至室温;
③__ ____.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此装置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填序号)
A.没有考虑到盐酸占据的体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B.没有考虑到残留在导管中的液体和导管本身的体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C.没有考虑到氯气中可能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D.没有考虑到氯气中可能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乙醇俗称酒精,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来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医疗上也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作消毒剂。某校初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乙醇的一些性质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一】乙醇的化学式是C2H5OH,在NaOH一样含有“OH”,那么乙醇是不是碱呢?请你试设计一种方案加以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乙醇不是碱 |
【探究活动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李同学认为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CO、CO2和H2O。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生成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高温或加热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并能吸收酸性气体。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的作用是;C装置的作用是;D装置的作用是。
(2)能确证产物中有H2O的现象是。实验时,同学们还观察到B、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有气泡冒出,E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该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生成.请写出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为了保护环境,应在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
(4)小明同学在反应的过程中发现C装置内除了气体通过溶液时产生气泡之外,没有明显变化现象,所以他认为C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红同学认为通过C装置气体中仍有部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为了确证C装置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小红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关实验现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处理废液时,将一瓶已经有结块的熟石灰取样,加入含有盐酸的废液中,发现废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同学们为进一步了解这瓶熟石灰变质的程度,进行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协助完成。
【探究活动一】测定变质的熟石灰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经老师的指导,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进行实验,称取一定量的样品,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的重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查阅资料: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1)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测定装置C在实验前后的质量,其增加的质量即为样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气体的质量。
(3)往装置A中加入盐酸前,打开铁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含有CO2的空气,再接上装置C和D;加入稀盐酸,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必须再一次打开铁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否则实验数据明显偏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实验测定该变质的熟石灰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5%。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选填“大于65%”或“小于65%”)。
(4)同学们认为,该瓶变质的熟石灰仍可用于配制澄清的石灰水.请简述理由。
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探究一 比较生铁、纯铁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各取1g生铁和纯铁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生成H2的量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纯铁、生铁和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
(1)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填序号).。
A.Fe+2HCl=FeCl2+H2↑ B.2Fe+6HCl=2FeCl3+3H2↑ C.Fe+HCl=FeHCl
(2)从图1可知:生铁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纯铁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3)图1中呈现出生铁生成的H2量少,其原因是:。
探究二 温度对铁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案。
探究三 测定生铁中的含碳量
生铁中除铁外,还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某兴趣小组设计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生铁中的含碳量。【查阅资料】资料1:SO2和CO2气体都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资料2:SO2能和30%双氧水反应被吸收,CO2气体不与双氧水发生作用。
(4)实验过程中,该兴趣小组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是(任写一种)。
(5)待C管的样品充分反应后,测得E中生成的沉淀为2g,请计算出生铁中的含碳量为%。
(6)若无D装置,所测定的含碳量将(填“偏高”、“偏低”或“不影响”)。
小立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白作用产生了疑问。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Cl2+2NaOH=NaClO+NaCl+H2O,起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
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 |
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小立猜想有:NaCL
小英猜想有:NaCl、Na2CO3
小洁猜想有: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的猜想成立。
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 |
预期实验现象 |
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 入,静置,观察 |
产生白色沉淀 |
目的: |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观察 |
结论: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猜想成立。 |
最后,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经实验得出了结论。
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
结论 |
加热空的试管,另一端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
假设(填“不成立”或“成立”) |
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是,实验中观察到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