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图,对图1、图2交通工具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明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②是交通运输业的一场革命
③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
④推动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④ |
19世纪未一个中国人说到:“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此话所反映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A.上述情况是由《马关条约》签订造成的 |
B.中国人民反对割地,斥责清政府的悲愤心情 |
C.反映了 “扶清灭洋”的思想 |
D.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 |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