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成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丈,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责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属:连缀,写作 |
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 |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 |
D.擢拜左谏议大夫擢:提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所得皆精理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
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窃为大王不取也 |
D.穆国之良臣句读之不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 )
①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
②李生异日为廊庙器
③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④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而赐金紫
⑤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⑥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占籍的精理, 将来必成大器。 |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 畅。 |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
D.李穆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己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 |
三年,皇上没有应允。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
(2)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①,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②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③,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注:①推官:州里管司法的官。②鞫jū:审问。③古代法律谓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犯罪行为。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劾:揭发罪状 |
B.悉破械纵之械:枷锁 |
C.留其狱数日不决狱:监狱 |
D.知州性褊急褊急:气量小,性情急躁 |
下列选项都能直接表现钱若水人格品质的一组是()
①若水固争不能得②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③密使人访求女奴④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
⑤推官之赐也,非我也⑥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
A.①③⑥ | B.①⑥ | C.②④⑤ | D.②④ |
下列选项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写钱若水世事练达,使知州“决事不当”的问题得到解决。第二段在平冤狱的事情上,钱推官处理的又及审慎,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维护了知州的面子,这便是知州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
B.第一段写钱若水与知州的争论,是铺垫;第二段写为小女奴平冤狱,是主体部分。平冤狱的事情,曲折复杂,但作者的叙述简明生动,在成功表现钱若水的同时,其他人物的面貌也跃然纸上。 |
C.知州狭隘、自私,办事凭主观臆断,与钱若水的宽宏、公正,见事明、办事严谨练达,形成鲜明对比,录事参军是个公报私仇的小人,但钱若水对他也很客气,能够原谅他的过失。 |
D.钱若水为人正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宽厚,待人处事极有分寸;遇事冷静,能抓住关键,解决棘手的问题。钱若水的这些优点,在上文中都得到具体表现。作者所用文字不多,但相当生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
⑵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
⑶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
[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取凶恶籍:登记 |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讨论 |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减轻 |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锡有治理能力,执法宽容。他在仁和县任职时,软硬兼施,人们对他又爱又畏;他对两次大赦都没有免罪的人予以赦免。 |
B.孙锡深得皇帝信任。他认为开封府的一些做法不好,皇帝表示赞同;皇帝把一些案件交给他处理,认为他可以任用。 |
C.本文撷取了孙锡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为官的几件事,表现了一位古代官员高尚的人格,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 |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拿刑部官员与孙锡对比,用提点刑狱与孙锡对比,突出了孙锡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报孙会宗书
杨恽①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厎②,幸赖先人馀业,得备宿卫③。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矇,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飡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④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凛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无多谈。
[注] ①杨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失爵位家居,以财自娱。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写信给杨恽以示谏诫,杨恽写了这封回信。传说后来杨恽因为这封信被判腰斩。②厎(zhǐ):至。无所厎:没有成就。③宿卫:在宫中值宿警卫是郎官的职责,杨恽曾任郎官。④董生:董仲舒。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猥随俗之毁誉也猥:鄙陋 |
B.则若逆指而文过指:通“旨”,意图 |
C.横被口语横:意外 |
D.岂意得全其首领意:料想,猜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卒与祸会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B.足下哀其愚矇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C.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是说也,人常疑之 |
D.顷者足下离旧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言明写信缘由,遭遇不幸,蒙友人眷顾,虽内心感激,但又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下文反驳了友人对自己的规劝。 |
B.文中杨恽陈述自己沐浴皇恩,却不能有所建树,最终因此身陷囹圄,只好退而求其次,“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 |
C.杨恽以“卿大夫”“庶人”的志向不同替自己辩解,接着以“习俗移人”给孙会宗以回击,语言尖刻,充满愤慨之情。 |
D.杨恽自言纵情歌舞,这实际上是他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形式上的荒淫无度、饮酒作乐,实质上是对内心痛苦的深沉表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登平远台记
[明] 宗臣
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乃召宗子登焉。凡几折始上,又折而东,登鳌石亭。天风高扬,万象萧瑟,宗子于是仰而思,俯而叹也。
客曰:“大夫何叹?”宗子曰:“嗟客乎,嗟客乎,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家缨弁,人诗礼,农嬉于畴,而商歌于涂也。当是时而登厥台焉,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罔弗触吾目也,则罔弗快吾心也,今何时也?吾见兹台三驻军矣。客亦东眺大海乎?楼船组练隐隐起也;南睇于江,故里妇日濯锦漂絮其中者,今健儿饮马矣;西瞻乌石,盖有锻甲砺刃、鼓笳铙吹之声焉;北窥闾井,则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①盈道也。且千里之内,亡者未葬,疮者未起,流者未归,系者未释,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昔何以欢?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扰?斯其故难言哉,难言哉!夫君子之谋人国也,上忧主忧而下忧民忧者也。今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请缨枕戈,不暇餐沐矣,客乃欲吾观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为叹也。昔元臣据闽之险,以抗我旅,皇祖乃命楼船将军从大海径捣其穴空之,帝谟
赫,日月同炳。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吾叹之,实愧之也。”
客于是起辞曰:“吾不能解大夫之叹,而大夫又安能饮吾之酒?请大夫为客记之,以示后之登斯台者,毋徒嬉此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忘厥民忧也。”宗子于是采客之言,以为之记。
[注] ①怨(dú):痛恨而有怨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罔弗触吾目也 罔:没有 |
B.斯其故难言哉故:缘故 |
C.帝谟![]() |
D.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视:看待 |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吾所为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 |
B.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 |
C.昔何以靖?今何以扰? |
D.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远台在福建的鳌峰山,作者受友人之邀而登临,登高而望,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既是为奇伟的自然风光,更是为现实的凄然状况。 |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往昔的繁荣安定与今日的残败动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朝臣无能的不满和自己难有作为的愧疚之情。 |
C.同游宾客虽然不能理解作者的“叹”,但认为实在应该记下这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的美丽景色,以供后来者赏读,于是作者应允而作。 |
D.文章贯串了作者的忠君爱民意识,其不以登临为乐,忧国忧民之情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曲同工。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斜线(/)线给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_者_因_利_而_制_权_也_兵_者_诡_道_也_故_能_而_示_之_不_能_用_而_示_之_不_用_近_而_示_之_远_远_而_示_之_近。(选自《孙子兵法·始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三国曹马①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
B.师又谢朝士曰谢:谢绝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谁任其咎咎:罪过 |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项是(3分)(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独_昌_黎_之_文_理_蓄_于_中_文_肃_其_外_篇_同_而_局_不_复_则_先_后_处_置_之_适_宜_也_语_激_而_词_不_嚣_则_吐_吞_研_练_之_出_于_自_然_也。或千旋百绕,而不病其繁细。或东伏西挺,而愈见其奇。
(选自林纾《中学国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