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香鱼的故乡
林清玄
①在台北的日本料理店里有一道名菜,叫“烤香鱼”,这道烤鱼和其他的鱼都不一样;其他的鱼要剖开拿掉肚子,香鱼则是完整的,可以连肚子一起吃,而且香鱼的肚子是苦的。苦到极处有一种甘醇的味道,正像饮上好的茗茶。
②有一次我们在日本料理店吃香鱼,一位朋友告诉我香鱼为什么可以连肚子一起吃的秘密。他说:“香鱼是一种奇怪的鱼,它比任何的鱼都爱干净,它生活的水域只要稍有污染,香鱼就死去了。所以它的肚子永远不会有脏的东西,可以放心食用。”朋友的说法,使我对香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鱼,这样高贵。容不下一点环境的污迹?这也使我记忆起,十年前在新店溪旁碧潭桥头的小餐馆里,曾经吃过新店溪盛产的香鱼,它的体型细小毫不起眼,当时还是非常普通的食物,如今,新店溪的香鱼早就绝种了,因为新店溪被人们染污了,香鱼拒绝在那样的水城里存活。
③现在日本料理店的香鱼,已经不产在新店溪,而要从日本空运台,使香鱼的身价大大增高,几乎任何鱼都比不上。听说在澎湖某些没有被污染的海域,还能找到香鱼的踪迹,可是为数甚少,早就无法满足吃客的需求了。本在新店溪旁的普通食物,如今在台湾却找不到故乡,想起就令人伤感。
④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作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⑤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⑥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徊不已。
⑦记得多年以前,我在梨山上,参观过鳟鱼的养殖;鳟鱼是濒临绝迹的鱼类,在台湾,只有梨山上清澈的溪水和适当的水温,能让他们乐于悠游,它们独特的品性,使养殖的人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也正因为这样,鳟鱼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和普通的吴邦鱼相提并论。
⑧有一次我在澎湖的海边度假,渔民们邀请我到海边去欣赏奇景。那一天,许多海豚无缘无故地游到岸上集体自杀,我站在海岸边,看着那些到处罗列的海豚,它们从海里跳到岸上等待着死亡,却没有人知道原因,我也不知道。
⑨海豚的集体自杀,给当地的渔民带来一笔小财,没有人探问它们为什么拒绝生存。我的心里却充满了疑惑;海豚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它们到底为什么要集体自杀呢?是不是心情上受了什么委屈?在以前海面干净的往日,是不是也有海豚自杀呢?生物学家恐怕也无法解开海豚自杀的谜题,但是我深知,海豚的自杀不是“无缘无故”,一定有它的理由,只可惜,我们不能理解。唯一可以理解的是,动物有动物的想法,鱼也有鱼的心情。干净的海,是海豚的故乡;清澈的溪水,是香鱼和鳟鱼的故乡;它们宁可做失乡的游魂,也不愿活在污浊的水域,这是作为人的我们,应该深切反省的。
⑩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乌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乌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⑾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将来我们食用的香鱼不必从空中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⑿香鱼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要让故乡成为香鱼拒绝的地方。文章开头从“烤香鱼”谈起,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
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香鱼的习性让作者感慨:“作为人的我们,应该深切反省。”结合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反省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 间 小 路 龙应台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一条山间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像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岳麓书院的兴衰历史时,表达出了哪些看法?
答:
2.作者在第8段中提到的“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答:
3.作者写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文字中“最深邃的起点”指的又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构思巧妙,以一条山间小路连接起古代与现代,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
B.作者写岳麓书院,重写了朱熹与张栻公开讲学辩论的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书院是文明的象征这一点。 |
C.“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这是作者对书院的委婉批评,意即为了吸引游人,应该附设歌厅茶座。 |
D.百泉轩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生机与活力。 |
E.作者介绍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还补充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是始终对立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糙也是一种美
海星星
某日,在一朋友家中听古典名曲《化蝶》,是用那种老式唱机播放的。塑胶唱片在金属唱针下面不慌不忙地转溜着,如泣如诉的旋律,宛如一泓清波,一圈一圈地迭漾开来,伴着“哧哧哧哧”的电流声、唱片“咝咝咝”的滑动声,显得有些凝滞又有点厚重。虽是小提琴独奏,却有着交响乐的效果,释放出一份古典而又散漫的忧伤。这种用老式唱机、唱片送出来的音质,与高保真CD唱片相比较而言,却独具一种粗糙之美。
是的,粗糙也是一种美。粗糙,有时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营养,比如黑面包,那种用有麸皮的面粉做成的面包,就绝对比那种用抽了筋、扒了皮的麦子做成的白面包有着更多的维他命。因此,小时候,母亲常常告诫我:别挑嘴,多吃点粗粮是好事!
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前者带来的可能是桨声灯影、酒绿唇红;后者带给我的,却是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祥和的面庞,甚至是寒夜里冻得通红的脚趾头被一双老茧丛生的大手塞进热乎乎的被窝。
平日读书,对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我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总觉得这种书不是给人读的,而是用来装潢门面的。心下十分神往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寂静的雨夜,听着豆大的雨点在窗台上跳来跳去,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
作为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对乡村生活中的许多旧物心存一份感怀。那做工粗糙的木板凳,那豁了口的饭勺,那缺了把的水瓢,那卷了刃的菜刀,那断了一条腿的木床,那脱了发的扫帚,还有那长满苔藓的石阶……隔着一层岁月的毛玻璃,细细打量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旧物,叫人禁不住生出诸多感慨。
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一个对蒸馏水、太空水、纯净水情有独钟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常年穿一身粗布衣服,终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做事毛手毛脚,做人也不拘小节。与人相处,我最讨厌那些八面玲珑者,那种滑溜溜的感觉,总让人心里玄吊吊的,不踏实。我坚信,相互之间有摩擦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磕碰才会有“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默契。
不敢想像,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心也变成了一个精美细致的瓷器,处处都需要“小心轻放”,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形!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
1.标题说“粗糙也是一种美”,请体会“粗糙之美”在文中的含义,说说“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答:“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
答:这里所倡导的学习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章最后一句:“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请联系文意,简要分析一下“活得太累”的原因。(不超过50字)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能从老式唱机播放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粗糙也是一种美”,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非常之强。 |
B.“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表明作者所喜爱的粗糙之美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质朴美和自然美。 |
C.作者天生排斥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是因为不如翻看那些表面粗糙的毛边的书页更有美的享受。 |
D.“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反映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守旧。 |
这篇散文以叙述开头,有感而发;以议论结尾,意味深长;语言平实而不乏幽默,行文随意而形散神聚,也体现了一种“粗糙之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的语言吧!
③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④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聆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嚎。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开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
⑥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唉!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呢?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候,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近、忽远,那飘渺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飘渺的几声,便会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里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还要做些什么呢?
⑩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作者在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作者所说的“怅然”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七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一句,极富情调地描绘了两只小鸟的鸣叫声,赞美了它们纯真、缠绵的爱情。
B 文章第五段开始,用多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听到成群结队的山雀们的鸣叫声后的感受。
C 作者在文中说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是“诗人的化身”,原因是鹧鸪的叫声缥缈、不可捉摸,这些正与诗人丰富而又朦胧的感情特点相似。
D 文章语言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而抑扬顿挫,具有散文诗的特点。描绘的山中鸟鸣,同样具有诗情画意,优美而令人向往。
E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现出作者厌恶现实社会向往自由、欢乐的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消极情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个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计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苦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
答:
2.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是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是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
答:
3.作者在第三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第五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
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
B.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
C.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
D.瓦屋听雨,既有回忆往事,又有痛惜岁月难再,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
E.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一样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摈弃世俗观念的人的愤周期不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
杜爱民
记忆是词在时空之中建制起的迷宫,它保留了业已消逝的某些东西的碎片和痕迹。这是一种消隐的留存,只有散落的点,没有路向。从彼此孤立的点出发,记忆穿行在这些面目全非的事物中间。
一种味道、一种气息、一首歌、一段对于往昔日子的回忆,我们在时间的流程中最终拥有的便是这些。它们是岁月的延伸,是词与物的延伸;它们是回眸和追寻,是一个人重回曾经走过的道路。
追忆意味着什么?它是让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扰,回到我们自身,面对我们身体和心灵的宁静,并且重返由这种洁净的智慧所昭示的永恒;追忆就是反思和审视,在这个精神历程漫长的轮回中,让藏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间的真理得以显现。
如果我们不同自己的身体留存的各种感受保持亲近,如果我们不在追忆中进行更为深刻的探寻,我们将无法回到生命的根基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存在的奥秘不在答案之中,只在永不停息的探寻和追问之中。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一应俱全的答案,那是世界上最为廉价的东西。夜行者从来不会在面前的道路中得到鼓舞,令他们着迷,催生他们身体中最本质的力量源头,永远都在道路的末端,永远都是他们眼中远方的那种若隐若现的召唤。
记忆提供了一座能够返身自问的迷宫。历史在时间序列中永远都是一种消逝的流程。让我们拿出一生中的某段时间与自己独处吧。让我们通过追忆,来独自聆听个人沉落在历史灰烬当中的脚步声吧。让过去和现在的时光重叠的经历,更便于我们去专注于自身的把握。
追忆绝不是用远景来安慰眼睛。人类必须懂得在遗忘的图案中寻找未来所需的智慧之路。这不是脱离和逃亡现实的退却。它是重新整合新的思想资源朝向未来的奋进,是在透明、直线、扼要的时间中守护和重新发现属于个人的那部沉默的历史。
由时间碎片、声音、痕迹、词等等东西构成的记忆,充满着令人敬畏的启示。我们不可能在其间设想出一条笔直的道路,也根本无法绘制出它大致的图谱。记忆的迷宫是供我们穿越的,不是用来欣赏和观看的。我们最终的拥有便是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但这种消逝将表达出世界上最强烈的求真意志。
(选自《美文》2004年第4期)作者为何要将“记忆”比为“迷宫”?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答: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阐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追忆绝不是用远景来安慰眼睛。
答:
(2)我们最终的拥有便是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但这种消逝将表达出世界上最强烈的求真意志。
答:作者认为追忆具有哪些意义?请分条陈述。
①
②
③运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举例赏析其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