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善文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候: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酒具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篮舆舆:抬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七十者衣帛食肉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归之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不牵世俗趋舍牵:被牵连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集录之以为十卷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阅读文本(二)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 共12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尊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史记•管晏列传》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
① 鲍叔知其贤
②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 故论卑而易行
⑥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牙经商,老是赔本,作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阅读文本(一)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 共9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夫子哂之哂:微笑
B.比及三年比:等到
C.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丞相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无活用的一项()

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浴乎沂,风乎舞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对他们三人志向的不一致是的。哂笑子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深受孔子的赞扬。
B.孔子问志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并且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C.曾皙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D.本文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