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发展新动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表
|
GDP增速(%) |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 |
2010年 |
10.3 |
43.24 |
50.9 |
2011年 |
9.4 |
43.10 |
51.0 |
2012年 |
7.8 |
44.6 |
51.7 |
2013年 |
7.7 |
46.1 |
52.2 |
2014年 |
7.4 |
48.2 |
53.1 |
(1)概括材料一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6分)
材料二:2014年以来,某省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经济创新发展: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削减342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1579万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三管齐下”;98%以上的省自主创新专项由企业牵头实施。
(2)分析材料二中某省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的经济意义。(8分)
材料三: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人民日报 》载文指出 :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是怎样有所作为的?
材料一 1978-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居民消费率变化
注:1978—2008年世界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下降趋势;1978 -2008年世界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趋势。2008-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进一步上升,居民消费率进一步下降。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1)描述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联系我国当前实际,结合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知识分析我国近年来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三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出政策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我国科研成果 40 %多,有时是 20%多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一个是我们的研究成果不是生产当中所需要的,另一个是很多研究课题的确定不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和科研相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还有就是中国农业科技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人负流失、人员老化、推广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从 2 004 年——2013 年,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其中 2012 年中央“一号丈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断持续增任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解决材料所述的问题。( 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某县地处山区,人均耕地 0 . 6 亩,过去长时间人们把眼睛只盯在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上,农民收入低,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使农民脱贫致富,人均收入 2000 多元。第一,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路。第二,种植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与经销公司签订合同,开拓城市市场。第三,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部门货款,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发展二、三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第四,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支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2004 年,某县在 R 镇征地近 2000 亩(1 公项="15" 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 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 2012 年该区实现产值 120 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 2012 年,该镇人口由 2 . 3 万增加到 3 . 5 万,新增人口中有 7000 多人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 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 l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 10 分)
(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 R 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l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加快的并纳步伐,无疑是中国经济 2012 年的一大亮点。仅在今年一月份,国内披露的大型并购就有三一重工3 . 23 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普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 3 . 35 亿元人民币并购波兰 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 3 . 74 亿欧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 75 % 的控股权,国家电网公司以 3 . 87 亿元收购葡萄牙电力 2 1 . 35 %股份。预计 2 013 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井喷将持续,并购安全数和金额有望再次刷新新纪录。
材料二有专家称:“简单买到手并不意味若并购成功,成功在于并购后的发展。”为“走出去”并购所困的中国企业,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TCL 、联想、中投、海尔、中国平安 … … 他们跋涉在这条尚未找到感觉的道路上,艰难而又有些苦涩地探索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梦想,徽妙的政治影响、隐埋于水下的技术陷阱,西方偏见的舆论导向、强硬而不近人情的工会、来不及熟悉的法律规则、没完没了的劳资纠纷、形如鸡肋的垃圾资产、沟通不畅的文化冲突 … … 无一不是前进道路上的深坑大洞。
( 1 )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的井喷将持续有何经济意义? ( 10 分)
( 2 )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中国企业并购成功出谋划策。( 10 分)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