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官话与国语
张 鸣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
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烛 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都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如何接待了小男孩,等等,想象要入情入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徐百柯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
B.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  
C.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
D.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

E.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
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应该如何传承师道?(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l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共鸣》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文章第3段“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含义? (4分)
(6分)
(1)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2)为了将来告别中学之后,可以“漂泊”,你还需要准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如《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如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有机的宇宙观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
B.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D.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D.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