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复习时,小美和小丽再探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1)小美先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在左右两侧各挂如图甲所示的钩码后,杠杆的 端下降.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将 即可.
(2)小丽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乙所示.小丽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 .
(3)他们认为(2)问中拉力是做功的.如果水平向右的拉力F大小不变,OA长L,将杠杆从竖直位置拉着转过30°的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图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图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图中固定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下同)承接到像,把光屏放在蜡烛的左侧,移动光屏 承接到像。
(4)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下表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a)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 |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3)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的耗气量还有如下信息:
火力大小 |
水的质量m/kg |
水的初温t 0/℃ |
水的末温t/℃ |
消耗的燃气V/m 3 |
大火 |
4.0 |
26.0 |
50.0 |
0.0453 |
中火 |
4.0 |
26.0 |
50.0 |
0.0278 |
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 (填字母)
A.先中火后大火 B.先大火后中火 C.一直用大火 D.一直用中火
小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他用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险,可供选择的定值电阻分别为2.5Ω、5Ω、10Ω、15Ω、20Ω、25Ω.实验中电阻R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3V不变,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15Ω 1A"。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端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2)闭合开关后,小明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很大,故障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中,不能被选用的电阻为 Ω。
(4)保证可用电阻均能正常进行实验,电源电压应该控制在 V至 V之间。
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
下落高度h/m |
扇形纸片半径r/cm |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
纸锥锥角α/° |
下落时间t/s |
1 |
1.9 |
10 |
90 |
81.9 |
2.20 |
2 |
1.9 |
10 |
135 |
71.1 |
1.84 |
3 |
1.9 |
5 |
90 |
81.9 |
2.20 |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作匀速直线运动,设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 1,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 2,则f 1 f 2(选填">"、"<"或"=")。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 。
(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