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电路图,A、B之间接电阻。
(1)本实验通过观察 比较电阻的大小。
(2)小明发现手边只有一根较长的细电阻丝,他可以探究导体的电阻是否与导体的 和 有关.
(3)小明利用刻度恼火测电阻丝的直径,他在在一粗细均匀的铅笔上将电阻丝紧密排绕了34圈,从图中可知线圈长为为 cm,进而算出电阻丝的直径.
在“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实验中,提供了装有液体、发热电阻丝和温度计的烧瓶若干(各烧瓶完全相同;各烧瓶中的液体种类不同、质量初温相同),还提供一个开关和一个电池,实物连接图如图1所示,(注:发热电阻丝是一种通路时会发热的元件,本实验中均为同一型号,电池是一种给电路提供能源的装置)
(1)小明选用的两个烧瓶中分别装有A、B两种液体,为了保证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图2中把两个烧瓶中的发热电阻丝是 (选填“并联”或“串联”)接入电路中的,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反映液体比热容的大小,若发现A液体中温度计的示数较高,则 液体比热容大.
(2)小明将装有A液体的烧瓶换成装有水的烧瓶,其他器材及实物连接关系不变,又做了一次实验.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同时用温度计测出这段时间内水和液体B升高的温度△t水和△t.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请用所测的量表示液体B的比热容c= (C水已知)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前后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物质 |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min |
最后温度/℃ |
水 |
20 |
6 |
45 |
食用油 |
20 |
6 |
68 |
(1)实验中,需要取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用油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进行加热.
(2)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分别给水和食用油加热6min后,发现水升高的温度比食用油升高的温度低,而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在此实验中,若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则要继续给 (选填“水”或“食用油”)加热一段时间,待两者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水的吸收能力比食用油 (选填“强”或“弱”),在物理学中,物质的这种吸热能力的大小可用物理量 来表示.
小明同学利用相同质量的海波和松香进行了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明测出了多组数据,并绘制出了海波和松香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1)由图象可知,在海波和松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它的熔点为 ℃;在熔化过程中它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在第6分钟时,海波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某同学在研究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的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
物质 |
次数 |
质量(kg) |
升高温度(℃) |
吸收热量(J) |
水 |
1 |
0.05 |
10 |
2100 |
2 |
0.05 |
20 |
4200 |
|
煤油 |
3 |
0.10 |
10 |
4200 |
4 |
0.05 |
10 |
1050 |
(1)分析第1、2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升高不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2)分析第1、3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质量的相同物质 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3)分析第1、4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时间t/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T/℃ |
90 |
92 |
94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99 |
(1)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图有如图1所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2)图3中所示的温度是 ℃
(3)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2中a、b所示,则图中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选填“a”或“b”)
(4)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此时液面上的气压 一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4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