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鼓琴          善:          
(2)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卒 逢 暴 雨 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B.伯 牙 游 于 泰 山/之 阴 卒/逢 暴 雨 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C.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卒 逢 暴 雨/止 于 岩 下/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D.伯 牙/游 于 泰 山/之 阴 卒 逢 暴 雨/止/于 岩 下 心 悲乃 援 琴 而 鼓之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溪北无路入,乃下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伐竹取/会天大雨,不通

B.

潭中鱼可百头/杂然相

C.

乃下溪中/瞬息可

D.

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 降 而 就 溪 则 溪 水 正 从 门 中 跃 出 有 巨 石 当 门 分 为 二 道


(4)【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5)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处 阙:______

②至于夏水陵 襄:______

③心始之 异:______

而卫者 环: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3)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4)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 :规模

B.

春和景明 :日光

C.

先生奇轼言 :惊奇

D.

以为平生之恨 :遗憾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

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

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

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张,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B.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C.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D.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课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推知“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B.

联系成语“闭门谢客”,可以推知“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谢绝”。

C.

查字典,“究”有“探究”“追究”等义项,“大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D.

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在家修养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整个蜀郡也颇有声名。

B.

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C.

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时间不写文章。

D.

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毡罽,业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忠烈武勇,有智 谋:谋略

B.

人多毡罽 服:名词作动词,穿

C.

挟纩 但:但是

D.

众皆感泣不肯 去:离开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3)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