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吃西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 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抗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咔咔”两声,老绵羊惊醒般站起来。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 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指尖碰触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风,柔柔的,手糙糙的。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叙述维修工上门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意外情况,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问题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B.全篇采用纵式结构,以“吃西瓜”为线索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传达了“你”这个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作品用“你”称呼小说中的维修工,选择的是老太婆的视角,维修工的一举一动都不肯错过,突出老人观察的细腻。
D.“昨天那户”让脱了鞋的维修工套上塑料袋,与眼前老人的表现形成对比;但老人的过度热情也让维修工愤怒发火。

E.由于儿子死于大地震,老人便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了维修工身上,对他有了非同一般的情感,这表现了老人的善良。
(2)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有大量出色、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4)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资缺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欲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和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灯笼红
①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 我睡得死,醒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 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之中了。
⑦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

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分析并理解作者为何使用这两个不同的比喻词句。

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B.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C.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D.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E.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从整体看,全球电子商务未发展潜力惊人,而法律监管尚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如何规范跨国界网上交易,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严峻问题。美国和欧盟目前除加强内部立法外,正在加强沟通,力求建立一种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近期发表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不能够建立跨国界交易监管法规,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原因是网上消费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网上保护消费者的关键是要保证网络骗子和地下交易的所有者无处藏身。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如果世界各国政府联手制定统一的国家和国际消费者保护法,这个目标就能够实现。
美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利益和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在电子商务立法和监管方面的差别。目前,这些差别的冲突已经出现。不久前,法国一位法官命令美国雅虎公司设法阻止法国用户在雅虎拍卖网站上购买纳粹纪念品。雅虎公司则认为这种要求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雅虎公司副总裁海瑟还认为:“这桩案子引发了其它法律问题,即一个国家是否有权监督另一个国家境内网站的网页内容。”在跨国界网上交易中,究竟是以销售者所在国的法律为准,还是以购买者所在国的法律为准,引起美法两国人士不同的意见。
分析美国和欧盟在电子商务安全法律方面的规定,可以发现双方对“隐私”和“电子签名”等电子商务中基本问题的要求都不尽相同。
在美国,公司机构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并不属于具体个人。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机构可以自由随意地处理这些个人信息,做他们想做的事。但欧盟则采取相反的立场,任何机构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均归原个人所有,因此个人有权知道自己的信息如何被使用。为解决网上隐私问题,美国已制定了加强个人隐私管理的法规,对个人金融数据和个人健康护理信息进行监管。另外,美国和欧盟在电子签名的法律方面也存在不同。
为解决国际电子商务中出现的争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倡议建立一个“替代争议解决系统(ADR)”,为消费者提供解决纠纷的一个途径。
应该看到,美欧之间对于国际电子商务立法的研讨还处在相互探底、共同摸索前进的阶段,但是,尽快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法已是大势所趋。
对为什么要“尽快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跨国界网上交易中,究竟以哪一个国家的法律为准,引起不同国家人士的争议。
B.一个国家是否有权监管另一个国家境内网站的网页内容,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C.美国和欧盟在电子商务安全法律方面有所不同。
D.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倡议建立一个“替代争议解决系统(ADR)”。

对直接影响“全球电子商务未发展”的因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跨国界网上交易的监管法规尚未建立。
B.世界各国政府尚未联手制定统一的国际消费者保护法。
C.网络骗子和地下交易所有者有藏身之地。
D.美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利益和文化存在差异。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跨国界网上交易的监管法规尚未建立,但美国已建立一种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电子商务法。
B.由于美欧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益和文化差异无法根本消除,所以他们在共同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法上,无法达成共识。
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倡议建立一个“替代争议解决系统(ADR)”。它将对建立跨国网上交易监管法规起积极作用。
D.如何处理公司机构收集的个人信息,美国和欧盟采取截然相反的立场,但这是各国的内政问题,不会影响制定国际网上交易监管法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张建术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
B.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麟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独特的个性所致。
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D.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E.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
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分析。
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6日12 版)
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B.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的进行颠覆运用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
C.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D.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