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 (Ⅰ)观察图A、B、C,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再平行插入一块铜片,可观察到铜片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见图A),组成一个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如果烧杯中最初装入的是2mol/L 500mL的稀硫酸溶液,构成铜锌原电池(见图B,假设产生的气体没有损失,锌失去的电子完全沿导线到铜电极),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L的氢气时,则此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3)如果电极材料分别是铁片和石墨并进行连接,插入氯化钠溶液中(见图C),放置数天后,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
(Ⅱ)将铜粉末用10%H2O2和3.0mol•L-1H2SO4混合溶液处埋,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铜的平均溶解速率 (×10-3mol•L-1·min-1) |
7.34 |
8.01 |
9.25 |
7.98 |
7.24 |
6.73 |
5.76 |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铁与HNO3作用时,还原产物除与HNO3浓度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已知铁与冷的稀HNO3反应时,主要还原产物为NO气体;与热的稀HNO3反应时,主要还原产物为N2O气体;当HNO3更稀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NH4+。现有铁与稀 HNO3的作用,请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假设曲线的各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
(1)0点到a点的还原产物是 。
(2)a点到b点的还原产物是,其原因可能是 。
(3)试完成b点到c点的反应方程式:
□Fe+□HNO3——□Fe( NO3)3+□[ ]+□H2O
(4)反应过程中,到达点时,HNO3已完全反应。
(5)已知达到d点时反应结束,此时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Fe2+,则c点和d点参加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已知铜和浓硫酸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已配平):
Cu+2H2SO4(浓) CuSO4+A↑+2H2O
试通过计算和推理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在参加反应的硫酸中,被还原的硫酸与未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物质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A应该属于(用字母代号填写)。
a.酸 b.碱 c.盐 d.酸性氧化物 e.碱性氧化物
(2)一定量的铜片与含1.8mol H2SO4的浓H2SO4充分反应(浓H2SO4过量),如果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2 mol电子,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g,生成的A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假设气体全部逸出)。
(3)将(2)中反应后所得到的溶液稀释后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g。写出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B、E和丁均为化合物;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1 mol E中含有 10 mol电子。乙和丁为黑色固体,将它们混和加热后发现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1)写出化学式:甲_________ ;
乙________;丙_______;
(2)丁的摩尔质量为。
(3)写出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
(4)有学生将乙和丁混和加热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8.96 L ,测得该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6,若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物g。
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I、甲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II、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III、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他的操作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3)丁同学将所制得的Fe(OH)3胶体分成两份,并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中一份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②向另一份中不断滴加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已知,CO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2可以制得G,有机玻璃可按下列路线合成:
(1)A、E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2)B→C、E→F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D;
G+F→H;
(4)要检验B中的Br元素,可用的操作和现象为。
(5)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H的同分异构体①有一个支链②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跟NaHCO3反应生成CO2,。(只要求写出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