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颁布《四月提纲》 |
|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C.实施新经济政策 |
| D.推行斯大林模式 |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 A.《史记?食货志》 | B.《齐民要术》 |
| C.《梦溪笔谈》 | D.《农政全书》 |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 B.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
|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
制度变革与法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贡献有
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建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抗战胜利后,中共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下列体现这一努力的重大事件有
①中共“七大”②重庆谈判③政治协商会议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传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关于东汉时期国际交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
| B.开始探索到达西亚、欧洲的商路 |
| C.中国与日本各小国交往开始 |
| D.中国与欧洲国家官方往来开始 |
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 A.西方大量传教士来华 |
| 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 |
| C.政府几度实行海禁 |
D.![]() 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重大胜利②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
③设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④解除北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自宋代以后,古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元明清三朝维持了长达600余年的统一,其主要原因有
①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②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化④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清朝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 A.人口自由流动 | B.土地兼并 |
| C.稳固自然经济 | D.减轻地租 |
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有
①分到了田地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③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债务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
| C.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
|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