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进修撰。累迁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与刘珝同受命,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寻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进武荚殿大学士。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力诋万安、尹直及吉皆小人,当斥。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劾吉。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复与中官蒋琮比,逐南御史姜绾等,台署为空。中外侧目,言者亦少衰。
初,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时,帝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至是见孝宗仁明,同列徐溥、刘健皆正人,而吉于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吉亦署名,复时时为正论,窃美名以自盖。
弘治二年二月旱,帝令儒臣撰文祷雨。吉等言:“迩者奸徒袭李孜省、邓常恩故术,见月宿在毕,天将阴雨,遂奏请祈祷,觊一验以希进用。倖门一开,争言祈祷,要宠召祸,实基于此。祝文不敢奉诏。”帝意悟,遂已之。五月以灾异请帝修德防微,慎终如始。代王献海青,吉等言登极诏书已却四方贡献,乞勿受。明年三月偕同列上言:“凡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宜悉减省。”十二月,星变,又言:“今两畿、河南、山西、陕西旱蝗;四川、湖广岁不登。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缮垣墙,俱非急务,宜悉停止。”帝嘉纳之。帝惑近习言,颇崇祈祷事,发经牌令阁臣作赞,又令拟神将封号。吉等极言邪说当斥。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李孜省:明代奸臣。学方士术,厚结中官,取悦明宪宗。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孝宗时,下诏狱死。邓常恩亦方士。②海青:海东青,传说为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称作“万鹰之神”。③近习:君主宠爱亲信之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阁机务预:参与
B.无所正规:法规、准则
C.宠召祸要:邀,求取
D.四川、湖广不登岁:一年的收成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B.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C.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D.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吉尸位素餐。成化年间,由于皇帝失德,刘吉等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均无所作为,成为摆设,所以被时人讥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B.刘吉排斥异己。他遭多名官员尤其是御史相继弹劾,于是勾结宦官,大兴冤狱,排斥异己,驱逐对手,使得御史台官署都为之一空。
C.刘吉善于言辞。他看到孝宗仁明,于是也假意时时为正论:反对皇帝求雨;劝诫皇帝要修德防微,慎终如始;勿受四方贡献;减省开支等。
D.刘吉善于依附。他贪恋权位,又会自我装饰,锐于营私,经常被谏官攻击,但他不为所动,在内阁任职十八年,人们讥讽他为“刘棉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
(2)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高祖①践阼,为后军鄱阳王(萧)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
后起为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顷之,出为信武将军,监吴郡。在吴颇有酒失,迁东阳太守。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何远传》,有删改)
【注】①高祖:梁武帝。②摙:担运。③糗:干粮。④近畿:京城附近地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它事多如此率:一般,大抵
B.士类益以此之多:赞赏
C.民不敢,畏而惜之非:非议
D.众共之,不能记也伺:伺候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近代未有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B.吏民多细事受鞭罚者臣险衅,夙遭闵凶
C.择民尤穷顾视无可置
D.复受罚者所谤然此可智者道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馈遗秋毫无所受、每以钱买民井寒水、每食干鱼数片、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及妻子
饥寒如下贫者等,都表现了何远勤政廉洁的思想品质。
B.文中写何远因性格刚毅果断,为官公正,责罚严明,视富豪强霸之人为仇敌,所以他被受罚者诬告而免除官职。
C.对太守王彬何远仅提供干粮、饮水,表明何远不喜逢迎;而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并拿自己的俸禄为最贫困的百姓交税,说明其尽职爱民。
D.本文由点及面,既写何远耿直无私,尽心执政,关心百姓,淡泊荣辱,深受人民的爱戴,也妙用“士类益以此多之”一语推及其他士大夫之品行。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远 本 倜 傥 尚 轻 侠 至 是 乃 折 节 为 吏 杜 绝 交 游 馈 遗 秋 毫 无 所 受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
(2)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修尝考其山川,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计算,列举
C.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其亭焉名:命名

下列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耸然特立幽于粪土之中不辞
B.辟地为亭不然,籍何至此
C.盖天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欲问事,而遗老尽矣吾还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 窈然”“ 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尽,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使毕使前若亡郑而有益
B.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其无礼于晋
C.引其匕首提秦王不知有汉
D.倚柱笑夜缒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3分)()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解释下列加点字(每字1分,共7分)
越国以鄙①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夫晋,何厌④之有?......
臣左手把⑤其袖,而右手揕⑥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⑦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罪:过错
D.项王军垓下壁:墙壁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夫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