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 |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
B. |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
C. |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
D. |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
B. | 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
C. | 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
D. | 《辛丑条约》签订 |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 B. |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
C. |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 D. | 洋务人才的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