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由中国提出筹建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 美国认为中国另起炉灶搞亚投行,是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并向其盟友施压不让其加入亚投行。 但2015 年3 月12日,英国仍然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也申请加入。截止日前,成员国中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已占四席: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这说明
①亚投行的建立加强了成员国的交往,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与英法等国的同盟关系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英国实用主义的民族性决定了其要赶上东方快车的利益需求
③综合国力增强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美国已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A.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 |
从古到今,任何国家都要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只有如此,国家才能存在和运转。国家之所以要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因为
|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 B.国家要行使其职能 |
| C.国家掌握着军队、警察,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
| D.国家要进行投资 |
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彰显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工的民心工程。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在政治课上围绕“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发言热烈。
同学甲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了城市消费市场,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应该鼓励。
同学乙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带来压力,对城市的就业带来冲击。因此,国家应该限制。
同学丙说:目前,城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实施歧视政策,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农民工乱收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不宜进城务工就业。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就“农民工”课题中的某一问题,确立一个子课题,写出子课题的名称,并简述选定该子课题的理由和研究方法。
材料一:山东“一体两翼”情况统计表
![]() |
“一体” |
“两翼” |
| GDP占全省(%) |
61.6 |
38.4 |
| 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 |
73.4 |
26.6 |
| 城乡居民平均存款(亿元) |
104.5 |
59.7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
35.6 |
20.3 |
注:①“一体”主要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②2007年,“一体”人均生产总值仅为“珠三角”的62.69%;市均生产总值,仅为“长三角”的63.5%。③“一体”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较高,且汇集了全省8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众多高层次人才;“两翼”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但是产业层次低。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取得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巨大成就。回顾山东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更是破解发展障碍和难题的过程”。
(1)图表(含注)说明,我省的“一体”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山东的“两翼”与“一体”相比,存在着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差距。就山东如何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改革,促进“两翼”发展,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说明材料二。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高三复习阶段每天都有诸多的学习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下图所示将我们的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
| B.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
| C.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
|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