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
一九二五年,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实业正处在鼎盛时期,校长林文庆与校主陈嘉庚商榷后,决定扩大学校规模,广聘著名教授学者。1926年3月,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遭军阀枪杀,身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也在北洋政府当局通缉之列,欲离开北京暂避,遂接受厦门大学聘任。他还推荐北京大学研究院主任沈兼士及教授鲁迅、顾颉刚、孙伏园等应聘,壮大了教师阵容,加强文科建设和国学研究。
林语堂一来校就接任文科主任,当时文科设有国文、外国语言文字、哲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四个系。他提倡革新精神,与国文系同仁向校方提出更名改称“国学系”;同时主持修订各系学程纲要,调整教师讲授课程,如改请陈定谟先生担任哲学方法论课,张颐先生担任泰西哲学概论课。
林语堂充分发挥名教授学者的专长,均安排他们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如安排鲁迅周授六学时,鲁迅给许广平信中提及“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授课,如曾开设“英文作文”“现代文”和“英语发音学”、每周七小时,并讲授“英国语言史”和“普通语言学”等课程。
“为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厦门大学拟成立国学研究院,曾于1925年底成立筹备总委员会,初订了组织大纲即停顿,直到1926年新学年伊始,林语堂举荐沈兼士教授等来校方筹备就绪。如制定章程、办事细则,研究生研究规则、季刊编辑事务和设置陈列室,以及提出经费预算和商定由校长林文庆兼院长,沈兼士教授为研究院主任,林语堂为院总秘书等,遂于192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院址生物馆三楼。林语堂在成立大会上强调要用科学精神与认真态度从事国学研究。称:“欧西各国学者,对于各种科学的成功,虽至微之处,不敢稍事忽略,研究植物者,对于一草一木,必加深刻研究,而后植物学以成。研究动物者,虽片麟只爪,亦必加精确研究,而后动物学以就。吾人研究考古,亦必抱此精神。……”并就风俗调查、考古发掘以及编辑中国图书志、办季刊等事宜作了说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决定招收研究生,并在上海等地报纸刊登招生广告,此举创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之首。开展课题研究,决定出版“国学研究院丛书”;组织学术讲演和考古活动,以及刊物编辑等工作颇有声色,大大推动了学校学术研究。这同总秘书林语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如鲁迅给广平信中提及“玉堂对于国学院,不可谓不热心。”同时林语堂还亲自参与有关活动和工作。如个人承担了“汉代方音考”和与顾颉刚合作的“七种疑年录统编”等课题;还为国学季刊创号撰稿“西汉方音区域考”和翻译“论古韵”(珂罗掘伦著);并在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2期上发表“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一文。1926年12月18日还为研究院独立举办的第二次学术讲演会主讲了题为“闽粤方言之来源”等。后来国学院由于预算得不到保证,沈兼士、孙伏园、鲁迅等相继离开厦大,而学校又发生学潮,校方则于1927年2月底宣布该院停办。
林语堂对图书馆至爱尤深,此时应聘为厦大图书馆主任裘开明赴美留学未归,他乐意地接受代理图书馆主任之职。他热心改进图书馆工作,重视扩充馆藏,想方设法添置图书,除购置之外,还大力提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赠书。任职期间曾接受鲁迅、孙伏园等和厦门青年会的赠书给厦大图书馆。他个人也将自己著作《汉字末笔索引法》一书送给校图书馆。
林语堂南下来厦大,原想能为桑梓教育和图学研究作出努力,可是并不完全如愿,曾遭校内一些人的刁难与冷遇,对国学研究院经费被削减,他甚为不满。1927年初,当厦大学生得知,由于校秘书刘树杞对文科和国学院工作的阻挠,导致鲁迅等教授辞职离校,遂爆发了厦门大学的第二次学潮,延续至三月份。这时国学院研究院已停办,林语堂亦辞职,并于3月间离开厦门大学赴武汉任职。 (原载1995年10月18日《厦门大学》校刊第4版)
(1)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身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被北洋政府当局通缉要离开北京是他接受厦门大学聘任的主要原因。 |
B.“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 文中引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内容是为了说明鲁迅在厦大工作的努力。 |
C.林语堂全身心投入国学研究院工作,在国学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之首。 |
D.林语堂辞职厦大主要的原因是国学研究院经费被削减,几个得力教学主干被迫离开导致国学院研究院停办。 |
E.文中提到林语堂把自己珍藏的《汉字末笔索引法》一书送给校图书馆,体现他对图书馆的重视。
(2)林语堂在厦大的主要贡献?
(3)“引进人才”是当前的重视人才的表现之一,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以林语堂在厦大为例谈谈“引进人才”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利用不仅仅是冲泡饮用,而且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
②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甚至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③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缘山名,方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景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④茶文化旅游则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即茶叶人文生态旅游。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茶产品会展旅游、茶文化节庆旅游等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由旅游带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这也是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途径。下列各项有关茶文化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等方面内容是属于茶文化的。 |
B.茶文化还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环境的领略等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
C.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 |
D.茶文化是指在休闲、放松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身心的一种特色项目。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品茶过程是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体现,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
B.一种茶成名并发扬光大的主要因素是茶本身品质好和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 |
C.大红袍因武夷山人文自然景观而闻名、江西庐山云雾茶因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而闻名,竹叶青因峨眉山而著名,所以茶缘山名,“名山出名茶”。 |
D.高山出名茶的原因主要在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或昼夜温差大等等气候因素,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特别是芳香物质的积累。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促进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
B.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属于茶文化。 |
C.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茶叶人文生态旅游,需要将茶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
D.只要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就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念赵元任先生
王了一
去年(1981)5月17日,赵元任先生从美国回到北京。这是他在解放后第二次回北京。第一次在1973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他。这次回来,邓小平副主席会见了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宴请了他,北京大学聘他为名誉教授。去年12月,清华大学打电话告诉我,元任先生已决定回国定居,我高兴极了。不料今年3月他就离开了我们。
我勉励我的学生向元任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博学多能,学习他的由博返约,学习他先当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
我在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研究院,我们同班的三十二位同学只有我一个人跟元任先生学习语言学,我常常到元任先生家里看他。有一次我看见元任先生正在弹钢琴,弹的是他自己谱写的歌曲。耳濡目染,我更喜爱元任先生的学问了。
我跟随元任先生虽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我在学术方法上受元任先生的影响很深。元任先生在我的研究生论文上所批的“说有易,说无难”六个字,至今成为我的座右铭。事情是这样的:我在研究生论文《中国古文法》里讲到“反照句”、“纲目句”的时候,加上一个(附言)说:“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元任先生批云:“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这是对我的当头棒喝。但是我还没有接受教训。就在这一年,我写了另一篇论文《两粤音说》。承蒙元任先生介绍发表在《清华学报》上。这篇文章说两粤没有撮口呼。1928年元任先生去广州调查方言,他写信告诉当时在巴黎的我说,广州话里就有撮口呼,并举“雪”字为例。这件事使我深感惭愧。我检查我犯错误的原因,第一,我的论文题目本身就是错误的。调查方言只能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决不能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其次,我不应该由我的家乡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来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这在逻辑推理上是错误的。由于我在《两粤音说》上所犯的错误,我更懂得元任先生“说有易,说无难”的道理。
我1927年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后,想去法国留学,元任先生鼓励我,说法国有著名的语言学家,我可以去法国学习语言学。从此以后,我和元任先生很少见面了。但是,元任先生始终没有忘记我。1928年夏天,他把他的新著《现代吴语的研究》寄去巴黎给我,在扉页上用法文写着“赵元任向你问好”。1939年6月14日,他从檀香山寄给我一本法文书《时间与动词》,在扉页上用中文写着“给了一兄看”。1975年,他从美国加州寄给我一本用英文写的《早年自传》,在扉页上写着“送给了一兄存”。我至今珍藏着这三本书。元任先生每十年写一封“绿色的信”,印寄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我收到他的第二封和第五封。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元任先生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基础打得好。1918年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他回到他的母校康乃尔大学当物理学讲师。1921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元任先生当翻译,他是以此为荣的。1922年,他翻译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5年,他从欧洲归国后,在清华大学教数学。在20年代,元任先生谱写了许多歌曲,如《叫我如何不想他》等,撰写了一些有关乐理的论文。哲学、文学、音乐、物理、数学,都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科学,这些基础打好了,搞起语言学来自然根深叶茂,取得卓越的成果。他写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南京音系》、《广西瑶歌记音》等等论著,都是不朽的著作。
元任先生是中国的学者,可惜他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太少了。元任先生却与世长辞,这不但使我们当弟子的深感哀痛,我国语言学界也同声叹惜。(有删改)
[注] 王了一(1900~1986),原名王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现代语言学家。著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等。文章为什么从赵元任的两次回国写起?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先当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赵元任形象?
作者说“我在学术方法上受元任先生的影响很深”,试分析作者受到了哪些影响,并联系现实谈一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运
朱大可
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创造的纪录相比。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纪录,已经被中国农民工彻底刷新。他们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不仅如此,这场大迁徙还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最近流行的“春运神器”,除原始的手推车、小马扎、涂料桶、蛇皮袋、扁担和旧报纸外,又出现了各种更新换代版工具。其中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有“硬座宝”“鸵鸟枕头”“箱包防丢器”“开道惨叫鸡”“拒踩铆钉鞋”“充电宝”“迷你麻将”等。所有这些发明物形成了一条粗大的界线,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人类学的分野。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在那些“春运神器”中,有件物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叫作“鸵鸟枕”,其形状犹如一个臃肿的头套,可以用来遮光与隔音,该设计借用了“鸵鸟策略”的原理——在被天敌撵急了之后,鸵鸟总是把头一头扎进沙堆,以为自己看不到对方,对方也就无法发现自己。这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撇开社会学家所称的外部迁徙动因,我们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农民工的周期性返乡运动?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在这样的文化诉求里,还应当包括对于所有过去生活痕迹的周期性缅怀。
导致这种乡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农民工对未来的迷惘和对现实的焦虑。鉴于东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距,落后、破败、萧条和资源短缺的故土,无法承载他们的未来与梦想,只有到东部发达城市谋生,才能获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但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园的主人,于是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它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但这场悲剧的真正要害在于,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深藏在这场空间运动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如果这场变革能给农民带来真实利益,而非制造新的苦痛和悲剧,我们就能指望“春运”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
(《读者文摘》2015年第7期,有删改)下列有关“春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农民工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
B.“春运神器”更新换代,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硬座宝”“鸵鸟枕头”“迷你麻将”等取代了原始的小马扎、蛇皮袋、旧报纸等。 |
C.推动春运的,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它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 |
D.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运这场大迁徙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 |
B.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
C.各种“春运神器”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们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
D.深藏在春运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中国农民工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
B.春运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 |
C.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
D.“城镇化”,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必将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春运”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 |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晴朗的夏日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帝国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妻子深知他有这个嗜好,于是也就习以为常了。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积习难改,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尽管常到水边,一坐几小时,却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守时,出勤率高。
但是,就在一个睛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少有休息,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对此他又有愧于心。难怪刚才喝茶时他环顾四座,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
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绊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竟没有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
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
“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
“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从诺桑普顿乘火车来赴会。因此,叫老婆打电话,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琐事呢?”
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
哈利瞪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的又补充道:
“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鲜,好吗?”
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
“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选自《读者》合订本,第200期,有删改)小说第一段写哈利极少生病且董事长几次表扬他出满勤。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难怪刚才喝茶时他环顾四座,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2)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请根据小说的主题与情节发展的逻辑,合理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全一段对话。
小说结尾出现了同时请病假的吉利、董事长和杰封会面的戏剧性巧合,请谈谈这种巧合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国的山水诗源远流长,发展至盛唐达到鼎盛,而成就最高的当推王维。王维将绘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诗中有画”的特色。
作为画家的王维,对大自然的光色变化极其敏感,他的诗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此诗描写的主体是苍苔之色。小雨浸润过的苍苔,颜色显得特别鲜亮,像是要爬上人的衣服上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雨中苍苔的运动感,予以突出的表现;并借苔色之动,反衬出自己心境的恬静。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山岚和鸟羽,在夕阳、晚霞映照中闪烁变幻,倏忽明灭,多么绚丽迷人! 这一首表现光色流动、跳跃的诗,恰似法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杰作。
王维这一枝闪光蘸彩的诗笔就像魔杖似的,所触之处,都点染出无比美妙的光色变幻。“绿艳闲且静”“柳暗百花明”“积翠纱窗暗”“红衣浅复深”“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江”“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诗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浅、干湿、动静、远近,一一描写出来,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色彩世界。这个色彩世界,同时也是他的情感世界,例如《送邢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江湖反射落日呈现一片白色,下句写整个天地弥漫着潮水的青光。阴郁、冷清的“青”、“白”二色,成了这幅江湖夕照图的基本色调,反映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心境的忧伤、悲凉。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整个画面,笼罩着迷蒙翠色,那么嫩润、空灵,这不是渗透着作者投身于大自然中的愉悦之情吗?
王维还是一位音乐家。他对于大自然的音响,同样有着精微的审辨力。正是因为他是一位音乐家,所以他能感受得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声息,并善于从这些极细小的声音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给予诗意的表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在飒飒秋雨声中,使人感受到了山果掉落的响声,并且趣味盎然地倾听灯下草虫悠然的鸣唱。“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诗人在林园里静坐,竟能辨别出各种鸟声的变换,甚至听见了花瓣飘落的声息。
王维还善于以大自然的动态和声息,反衬出静谧而富于生气的意象和情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花落、月出、鸟鸣涧响,使山中春夜愈显得清幽空寂。在《栾家濑》中,诗人以叠字摹声描状,把飒飒秋雨、潺潺溪流以及水石相击、白露拍翅的声响,表现的生机活泼,饶有情趣。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王维是以表现静美之境著称的,这固然源于他的佛教虚静心理,但也明显得力于他敏锐的听觉。
在王维的诗中,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读他的作品,一个个有生有色的意象,一幅幅配着音响的图画使我们耳目一新。在《山居秋暝》和《鹿柴》中,我们不仅见到那在松枝疏影间写下的如水月光,那穿过幽暗深林返照在青苔上的一抹斜晖,同时还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深山密林偶尔响起了一阵幽人的对语,以及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再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屋上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这些诗句,都有绮丽的色彩,动人的音响,从而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维诗中的声音美和动态美,是丹青妙手也难以表现的。
“诗是心声” “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诗人描绘自然景物,固然要从自己的“目所见耳所听足所履而出”,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自己的心中所感而出,这样方能使心与外物“默契神会”,即表现出“山水之性情气象”,又传写出自己的“性情”和“面目”。
(改编自李春阳《论王维山水诗的自然美》)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维山水诗中体现出的自然美。
王维的诗歌创作,能够形成“诗中有画”的特色,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意简要归纳。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下面这首诗为何能让王维创造出如此纯美的诗的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