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
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
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是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密谈!”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过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的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后,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你的号有没有密码保护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天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可我不能表现的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是我还想用QQ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吗!不管你怎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
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
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是想更加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吗?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用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程()→()→()→()(每格2字)
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在“放”、“管”、“疏”、“严”中选一个字填入下面的句子。教育孩子改掉不良习惯,“__________________”永远比“堵”更为有效。
阅读理解。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有个狠心的亲妈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是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时,常常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管,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以,但要自己争取,即使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我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给我寄了钱,但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我常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截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记录中,曾经有18年以后的复发患者。
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中另外的意义,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就像我母亲所说的,如果你拒绝化疗的唯一原因是害怕痛苦,那么你以为去周游世界就能真正快乐吗?其实,生命本身就包含着苦难。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这篇文章如话家常,娓娓动听,那么它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我”第一次出差,没带够钱,打电话给母亲要母亲为“我”寄钱,母亲为什么会愤怒责怪“我”,然后又寄钱给“我”?
下面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填写于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语 句 |
描写方法 |
人物(母亲)心理活动 |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
B |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
A |
在母亲的心里,爱“我”胜过爱她自己 |
AB本文中的母亲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父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我”病情严重的时候,母亲没有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我”,而是毫不隐瞒地说出了病情的严重,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
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划线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
“精神食粮”是指
“这”是指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我选()句,好处:从上面的文段中,你看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阅读《每个人都有酒窝》,完成小题。
每个人都有酒窝
乔叶
⑴一位远房表嫂很爱笑,一次家族年会,我和她坐在了一起,聊了一会儿,便充分享受了她最近距离的甜美笑容。我发现,她笑并不为什么原因,常常很平淡地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她这么一笑不打紧,就把我们白开水一样的谈话笑成了一杯小酒,显得分外有滋味起来。
⑵回去之后我总是忘不了她的笑容,就琢磨她为什么这么爱笑,想来想去似乎有些明白了:她笑起来颊上有两个小酒窝,这两个小酒窝的绽放使她整个容颜都妩媚起来,活泼起来,灵动起来,——也就是说,酒窝就是她表情中最灿烂最精华的地方,而只有笑才会有酒窝呈现,所以,她才那么爱笑。
⑶酒窝就是她的美。她要把最美的那面让人知道。
⑷我突然想,迄今为止对这个世界有益的美容项目也许就是做酒窝了。因有了酒窝,这个世界的微笑肯定多了很多。我甚至又有些天真地想:如果每个人都像表嫂一样如此殷勤地把迷人的笑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真的要醉了。
⑸可那些没有酒窝的人就不微笑了么?
⑹朋友的父亲年过七旬,一生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养昙花。昙花难养是众所周知的,但老人家还是孜孜不倦地养了四十年。他有一本“昙花日记”,哪株苗长了几片叶,哪朵苞预计何时开,日日不少。去年中秋那天,昙花一下子开了九朵,引得报社记者都来作报道,老人很是风光了一把,在报纸上看见他沧桑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亦纯真得如一朵昙花。
⑺他没有酒窝。昙花就是他的酒窝吧?
⑻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一天,偶然听见同事们讨论哪家的酱肉好吃 ,居然走进来兴致勃勃地插话,说自己如何擅做酱肉。“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猪头烧的喷香通透。”许是怕我们不当真,第二天就带来一些让我们尝,味道还真是好极了。
⑼她没有酒窝。酱肉就是她的酒窝吧?
⑽“你怎么能和那么多人成为好朋友?有的人和你差异太大了。”一次,我问一个人缘极好的文学前辈。他笑了笑说:“我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交朋友没有诚意,没有原则,甚至据此断定我是世故玲珑的万金油。对此我没有任何愧疚。和平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大苦深仇,彼此宽容一些,真诚一些,就会看到许多别人的好处,也就会发现许多人都是很可爱很可交的。这样循环往复,交朋友的胃口越来越好,朋友自然越来越多了。”
⑾“别人的好处”,就是别人的酒窝吧?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⑿谁都喜欢用这酒窝去盛放美好的事物,谁都愿意让自己最中意最可心的地方成就生命的华美和绚丽。如果你能够敏锐地去发现这些酒窝,真诚地去欣赏这些酒窝,这些酒窝也会为你打开,让你饮酒。喝了这些酒,你就会明白,原来,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用特有的酒窝影射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原来,每一滴酒里都折射着人们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眷恋。
⒀包括你自己。本文写的是每个人都有酒窝,简要说说全文围绕“酒窝”的行文思路。
表嫂爱笑的酒窝→→→ 请赏析第⑻段中划线词的妙处。
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结合选文内容,仿写句子。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每个人都有“酒窝”,你的“酒窝”是什么?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