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燕    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侯,学会了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哪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的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哪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 我是牵着慈儿, 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 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喜欢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夏天,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 然而,在图片的注释和说明里, 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好多的朋友, 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 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 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 虽然有点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点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 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①                                                     
 
2                                                           
 
                                                         
 
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的是什么?
答:                                                        
                                                                               
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答:                                                          
 
                                                               
文中说“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 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喜欢和一种朦胧的悲伤。”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喜欢”和“朦胧的悲伤”。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活处处有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常使人眼花缭乱,但都离不开文字。说字,这里不乏书法名家的手笔,驻足品味一番,真是受益匪浅,让人流连忘返;商店广告的创意者更是绞尽脑汁,广告语无奇不有,细细地读上两遍,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经典成语、名言遭篡改而鸣不平,会因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已。
好的电视节目能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变幻成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流,能把变化莫测的广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有序的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有人会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体验不到空气的清新,但笔下的作文却常能大自然描绘得如仙境一般。细细推敲,这是一种没有灵魂支撑的躯壳一般的文字。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自然环境中的风雷雨电、花鸟鱼虫;艺术世界中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层层涟漪,会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厚积而薄发,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必然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生活中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份留言条,拟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生病了,捎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慰藉。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只要不断用感官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解释词语:
受益匪浅:绞尽脑汁:
短文作者带我们到哪些地方学习语文的?


“这是一种没有灵魂支撑的躯壳一般的文字。”一句中“这”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我们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语文?


读短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读商店广告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②“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经典成语、名言遭篡改而鸣不平”。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试举一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 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抒情的方式有许多种,以下对选文和课文中抒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咆哮的黄河的敬畏之情。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摘自光未然《黄河颂》),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讴歌。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手印。”(摘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这是借事抒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想。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这是托物言志,借夜静人寂,唯明月相伴,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 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结合第五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

5元肯定比500元少,在第7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

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什么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道理。

【课文链接】
⑴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⑵“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⑶“爸爸!”
⑷“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妈妈。你最大。”
⑸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郊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前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七十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⑹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⑺“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⑻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郊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选文体现“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的一件事情,再从文中找出两个形容“我”事前事后心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选文和【课文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你某方面思想品行的教育及自己的成长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孤独与幸福
①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自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论语》中的言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给第⑥段的画线句子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奇迹
①18岁那年,他因为行凶伤人,被判了6年。从他入狱那天起,就没人来看过他。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养大他,想不到他刚刚高中毕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让母亲伤透了心。他理解母亲,母亲有理由恨他。
②入狱那年冬天,他收到了一件毛线衣,毛线衣的下角绣着一朵梅花,梅花上别着窄窄的纸条:好好改造,妈指望着你养老呢。这张纸条,让一向坚强的他泪流满面。这是母亲亲手织的毛线衣,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熟悉。母亲曾对他说,一个人要像寒冬的腊梅,越是困苦,越要开出娇艳的花朵来。以后的四年里,母亲仍旧没来看过他,但每年冬天,她都寄来毛线衣,还有那张纸条。为了早一天出去,他努力改造,争取减刑。就在第五个年头,他被提前释放了。
③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里面是他所有的财物——五件毛线衣,他回到了家。家门挂着大锁,大锁已经生锈了。他感到疑惑,母亲去哪儿了?转身找到邻居,邻居告诉他,母亲“走”了。他的头上像响起一个炸雷,不可能!冬天他还收到了她的毛线衣,看到了她留下的纸条。
④邻居摇头,带他到祖坟。邻居说因为他行凶伤人,母亲借了债替伤者治疗。他进监狱后,母亲便搬到离家两百多里的爆竹厂做工,常年不回来。那几件毛线衣,母亲怕他担心,总是托人带回家,由邻居转寄。就在去年春节,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爆竹,死了好多人。其中,就有他的母亲。邻居说着,叹了口气,说自己家里还有一件毛线农呢,预备今年冬天给他寄出去。
⑤在母亲的坟前,他捶胸顿足,痛哭不已。第二天,他把老屋卖掉,背着装了六件毛线衣的包裹远走他乡。一晃四年过去了,他在城市开一家小饭馆。不久,娶了一个朴实的女孩做妻子。
⑥小饭馆的生意很好,夫妻两个人忙得像陀螺。不久,一个推着三轮车的老人来到他门前。她驼背,走路一跛一跛的,用手比划着,想为他提供蔬菜和鲜肉,绝对新鲜,价格还便宜。老人是个哑巴,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让她看上去面目丑陋。不知怎的,眼前的老人让他突然想起了母亲。
⑦人很讲信用,每次应他要求运来的蔬菜果然都是新鲜的。于是,每天早晨六点钟,满满一三轮车的菜准时送到他的饭馆门前。他偶尔也请老人吃碗面,老人吃得很慢,很享受的样子。他心里酸酸的,对老人说,她每天都可以在这儿吃碗面。老人笑了。他看着她,不知怎的,又想起了母亲,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⑧两年又过去了,他的饭馆成了酒楼,还买了房子。可为他送菜的,依旧是那个老人。
⑨又过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他在门前等了很久,却一直等不到老人。他没有她的联系方式,无奈,只好让工人去买菜,可这车菜远远比不上老人送的菜。老人送来的菜全经过精心挑选,几乎没有干叶子,棵棵都清爽。
⑩只是,从那天后,老人再未出现。
11春节就要到了,他包着饺子,突然对妻子说想给老人送去一碗,妻子点头。煮了饺子,他拎着,反复打听一个跛脚的送菜老人,终于在离他酒楼两个街道的胡同里,打听到她了。
12他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门虚掩着,他顺手推开。昏暗狭小的屋子里,老人在床上躺着,骨瘦如柴。老人看到他,诧异地睁大眼,想坐起来,却无能为力。他把饺子放到床边,问老人是不是病了。老人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他坐下来,打量这间小屋子,突然,墙上的几张照片让他吃惊地张大嘴巴。竟然是他和妈妈的合影!他5岁时,10岁时,17岁时……墙角,一只用旧布包着的包袱,包袱皮上,绣着一朵梅花。他转过头,呆呆地看着老人,问她是谁。老人怔怔地,突然脱口而出:儿啊。
13他彻底惊呆了!眼前的老人,不是哑巴?为他送了两年菜的老人,竟是自己的母亲?
14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号啕痛哭,母子俩的眼泪沾到了一起。不知哭了多久,他先抬起头,哽咽着说看到了母亲的坟,以为她去世了,所以才离开家。母亲擦擦眼泪,说是她让邻居这么做的。她做工的爆竹厂发生爆炸,她侥幸活下来,却毁了容,瘸了腿。看看自己的模样,想想儿子进过监狱,家里又穷,以后他一定连媳妇都娶不上。为了不拖累他,她想出了这个主意,说自己去世,让他远走他乡,在异地生根,娶妻生子。
15得知他离开了家乡,她回到村子,辗转打听,才知道他来到了这个城市。她以捡破烂为生,寻找他四年,终于在这家小饭馆里找到他。她欣喜若狂,看着儿子忙碌,她又感到心痛。为了每天见到儿子,帮他减轻负担,她开始替他买菜,一买就是两年。可现在,她的腿脚不利索,下不了床了,所以,再不能为他送菜。
16他眼眶里含着热泪,没等母亲说完,背起母亲拎起包袱就走。走了没二十分钟,就将母亲背回家里。母亲在他的新居里住了三天。
17三天后,她安然去世。医生看着悲恸欲绝的他,轻声说,“她的骨癌看上去得有十多年了。能活到现在,几乎是个奇迹。所以,你不用太伤心了。”他呆呆地抬起头,母亲,居然患了骨癌?
18打开那个包袱,里面整整齐齐地叠着崭新的毛线衣,有婴儿的,有妻子的,有自己的,每一件上都绣着一朵鲜红的梅花。包袱最下面,是一张诊断书:骨癌。时间,是他入狱后的第二年。他的手颤抖着,,心里像插了把刀,一剜一剜地痛……
文章中这位身患骨癌的母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赏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驼背,走路一跛一跛的,用手比划着,想为他提供蔬菜和鲜肉,绝对新鲜,价格还便宜。老人是个哑巴,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让她看上去面目丑陋。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14段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
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号啕痛哭,母子俩的眼泪沾到了一起。
儿子或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奇迹》没有《绣着梅花的毛线衣》好。你觉得呢?为什么?(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