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回答下题(11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
(选文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
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
(二)
(三)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缝纫机
⑴当我看到新买的牛仔裤上出现一朵俗不可耐的绣花时,怒不可遏,歇斯底里地冲着他咆哮,然后夺门而出,丢下惶恐不安的他愣愣地呆在那里。
⑵这是新款的牛仔裤,号称“乞丐服”,磨白和破损即是它的新意和亮点,昨天闺友们还对这条裤子赞不绝口,没想到今天就遭到父亲的“毒手”,他竟然抹灭了“乞丐”服的特色,将这条牛仔裤修补得不伦不类。
⑶我的心不由得一阵紧缩,不仅为那条新款的牛仔裤,更是因为我与父亲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
⑷父亲是个小裁缝,从我记事时起,他的缝纫机就踏踏地响个不停。在别人穿着粗布旧衫的年代,父亲经常积攒起一些零碎布头,然后在昏暗的灯光下,踩踏着那台老式缝纫机,给女儿裁制出一件又一件花色各异的衣裳,温暖着我缤纷多彩的童年。
⑸父亲的手艺精巧,很多顾客纷纷慕名而来,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我就是这个时候去店里帮忙的,闲暇的时候,父亲用软尺量量我的身高与尺寸,然后拿出姐姐穿旧的牛仔裤,比照我的尺寸精剪细缝,再绣上几处蕾丝花边,看起来质朴中透出清新,惹得同学们羡慕不已。
⑹后来,上寄宿学校,每周回家一趟,即使衣服有磨损,我也等到周末让父亲给我修补。在我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修补技术胜于父亲!每次穿着父亲缝补的衣服,倍感温暖。
⑺如果不是走出了乡村,我会一直以为父亲的手艺天下无双!
⑻24岁那年,我在繁华的都市里有了自己的工作,看着商场专卖店里款式各异花色繁多的服装,对父亲的崇拜突然间烟消云散。父亲厚茧层生的双手怎能抵得上服装设计师的大胆创新与奇思妙想?那台老式的缝纫机又怎能赶得上先进仪器的精确缝合与完美包装?突然间,内心里涌出一丝悲凉,为父亲,和他的那台老式缝纫机。
⑼很快就到了假期,我穿着新潮的“乞丐”牛仔裤,拖着偌大的行李箱,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小山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伸头张望的身影,他的肩上还拖着一条测量衣服的软皮尺。看到了我,父亲笑意盈生,望着他最宠爱的女儿,看到我膝部磨洞的牛仔裤,父亲似乎愣了一下,雀跃的我丝毫没有注意到父亲皱起的眉头,还有飘散在风中的那一声叹息,便径自走远。
⑽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竟然花了整个晚上的时间,以他陈陋与守旧的眼光,将裤子的磨损处一针一线地缝合起来,并且绣制一些浅色的花边,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如同他给我幼时缝制的旧衣旧裤。悠悠中,我似乎能听见父亲脚下缝纫机的踏踏声,也似乎看见父亲眉头那舒心的一展,轰然抖落了他彻夜不眠的疲倦。而他没有想到,费尽心思的修补却换来女儿的满面怒容,不知所措的他,只是怔怔地呆在原地。
⑾我低头前行,心中盘量着该怎样化解父亲的惊恐与惶惑。我应该告诉父亲一些,关于青春的张扬,关于流行的时尚。想到这里,我加快了脚步。
⑿刚进家门,我无比清晰地看见,父亲坐在他的缝纫机前,低头弓腰,一手握着剪刀,一手托着牛仔裤,正在慢慢地,慢慢地,将他修补的花边与丝线,小心翼翼地拆散开来,零碎的线头散落一地,也分毫不差地落在我的心上……
(选自《思维于智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讲述父亲的一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理解。
(1)雀跃的我丝毫没有注意到父亲皱起的眉头,还有飘散在风中的那一声叹息,便径自走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悠中,我似乎能听见父亲脚下缝纫机的踏踏声,也似乎看见父亲眉头那舒心的一展,轰然抖落了他彻夜不眠的疲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两段的叙述与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处写到“我看见,父亲父亲坐在他的缝纫机前,低头弓腰,一手握着剪刀,一手托着牛仔裤,正在慢慢地,慢慢地,将他修补的花边与丝线,小心翼翼地拆散开来......”假如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什么?为了弥补与长辈的“代沟”,你准备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害怕“天才”
季羡林
①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的。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有悬殊。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②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类的东西,他能解答。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③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④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最多的是“三绝”,指的是诗、书、画三绝。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用一个现成的词儿,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人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是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⑤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极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下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种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气,催人欲呕。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竟成为害群之马。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桃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⑥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并不少见,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
⑦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⑧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⑨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作者为什么给题目中的“天才”加上双引号?作者为什么害怕这样的“天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和第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这则寓言,可以用来证明第()的观点,理由是:
【寓言】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罪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罪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
【答】证明第()段,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合下面的连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80-100字)
【链接】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际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堂只有一个名额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眼,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 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选自《意林》 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0个字以内)
联系文章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
(1)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眼,皱起了眉头。
【答】(2)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答】阅读划线句“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导盲犬的灵魂最纯洁最善良之处体现在哪里?
【答】“天堂只有一个名额”这一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捡来的手机
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已打电话过来。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建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教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予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4分)
④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忆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心情很好——()。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的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
【答】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南京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就此说说你的想法。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A】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B】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C】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在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空,准确的概括她们当时的情态。(3分,不超过四个字)
文章描写的是三个极为普通、甚至在常人看来有些卑微的母亲;烧烤店的卖花生女人,超市里的清洁女工,马路上的捡废瓶子的女人。本文在刻画三位母亲时都采用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请从【A】【B】【C】三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仿照第⑦自然段画曲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例。
有人说,“穷不堕其志”,尊严是人最重要的。文中那三位卑微的母亲,为了生计而放弃人格,这样的做法,其情虽可悯,但做法实在不宜提倡,你如何评价她们。(6分,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