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2分)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透光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⑦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⑧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⑨我终于失去了它。
⑩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⑾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⑿“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加
以赏析。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8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
《拔掉那颗蛀牙》(9分)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中的“蛀牙”指什么?(2分)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3分)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是他的庇护所。一八五一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贝多芬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棵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他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选文出自《_________》,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2分)
文段中的贝多芬生活痛苦,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从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最大痛苦是什么?(3分)
列出贝多芬的一部音乐作品,并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的启示。(3分)
《藤野先生》(11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2分)
填空:首句“东京无非是这样。”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________之情,引出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埋下伏笔。
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3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分)
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当个作家?”接着,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的一些例子,又把《三月风》借给他看,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时,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的。”临别时更是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的。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街上看见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的脸颊都是红扑扑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但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他真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可以极为好奇地、不间断地问他:怎么你得奖后反倒写得不那么多,而且,怎么写出的作品不如以前的好,怎么也没有新的突破了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的海明威和日本的川端康成都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他们自己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种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开电梯的小倪有一天刚从发廊理完发来上班,乘电梯的人们都说她这下更像电视里出现过的某位歌星了。说一次也罢了,后来有的人或出于好心,往往也是出于无聊,更有出于起哄的,不断地用这类话来激小倪,比如你为什么不去试试,也当个歌星,也上上电视呀;你有这么好的相貌,这么活泼的性格,为什么不去当个广告模特儿呀……有一天,众人正在电梯里起哄,小倪高声宣布说:“你们说的那位,顶多算个三流歌星,我可是个一流的电梯工!不是我像她,而是她长得像我!”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她在为自己高兴。她高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平凡,自己的不必上电视,自己的适得其所,自己的不为他人所左右。
⑦你的个人最适合你,你的相貌为你所独有,我们应该像小倪那样自尊自爱,诚实地生活,认真地工作,挣得你应有的一份快乐。你每天晚上问心无愧地安睡,你每天清晨兴致勃勃地迎接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⑧争取不平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如小凌、如小倪,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也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⑨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那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而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本文的结构形式是。(1分)
文章详细叙述了两件小事,从不同侧面阐明道理,为中心论点服务。请按要求进行概括,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件 |
阐明的道理 |
|
① |
残疾的小凌不追求当作家,甘愿做一名读者,快乐地生活。普通的人只要充满自信、热爱本职工作、自尊自爱,也能拥有快乐。 |
|
② |
从论证思路来看,文段④有什么作用?(2分)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有叙有议,将哲理的阐发与事件的叙述有机结合,很有说服力。 |
B.作者阐明了人要为自己高兴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
C.文章第⑧段指出,人们不必争取不平凡,应该甘于平凡,因为这个世界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
D.本文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于平淡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