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2015年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年初,北京“两会”透露,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北京举行。3月,全国“两会”最终确认中国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举行阅兵式。
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是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
材料一: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节选)
材料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四:2015年1月8日,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出席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日中经济协会联合举办的新年会。他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战后70周年,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能否实现稳定改善非常关键的一年,双方应着眼大局和长远,维护原则共识,继续相向而行。
问题一: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的第一位老师指的是谁?请举一例这位老师向日本传播文化的著名例子。材料一所提及的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何影响?请列举近代史上日本“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动参与战争的史实(三例)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卢沟桥是在哪一年“被绑架”的?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
问题三: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中日关系要“继续相向而行”,应具备怎样的交往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文综合。2014年,是日本发明全面侵华战争77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75周年。战争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是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阅读图片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一)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图1为中国军队在某桥上自卫反击。哪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日本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2分)
(2)图2拍摄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巷战。凭着抗日健儿的浴血奋战、勇往直前,赢得了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这场战役的名称是什么?指挥者是谁?(2分)
(3)图3拍摄于1940年6月14日,不久法国宣布投降。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俗中,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发生在1939年9月1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什么?(1分)
(4)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图4拍摄于苏德战场一次重要战役期间。苏联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德军遭受开战以来第一次重大失败。这场战役的名称是什么?(1分)
(5)图5拍摄于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发生的什么事件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分)
(二)从转折到胜利

(6)图6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反法西斯同盟宣传画。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6国在华盛顿发表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一宣言的名称是《》。(1分)
(7)图7拍摄于雅尔塔会议期间。“三巨头”是指斯大林、罗斯福和。(1分)这次会议通过了多项重要决议,包括战后成立国际组织。(1分)
(三)二战后的世界

(8)图8题为“华沙之跪”(拍摄时间: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的死难者默哀。勃兰特跪下了,但就从这一刻起,德意志民族在精神上站立了起来,步入了与欧洲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获得国际社会尊敬和信任的新时代。1993年,以法、德等国为核心的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建立起来,这一组织的名称是什么?(1分)
(9)①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②图9拍摄于2013年12月26日。从以上材料和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在二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不仅不承认战争罪行,反而歪曲历史,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中日关系向前发展?(1分)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做出判断。(6分)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1)在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中,刹帝利掌管军政大权。
刹帝利是最高的等级,享有崇高的地位。

(2)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员约90人,分乘3艘船从马罗斯港出发。……
哥伦布第一个找到了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

(3)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颁布了《独立宣言》。
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4)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5)二战后,美国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成立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6)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阅读图片:

图1

图2图3
请回答:
(1)请写出图1所示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这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导致了哪场战争的爆发?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图2反映了哪场战争后出现的什么世界格局?这种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图3反映出当前怎样的政治局面?由图2向图3变化的标志是什么?欧俄中日与美国的关系如何?这种局面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4)图3所示时期,世界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二:
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请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南京有着超过2500年的建城历史,随处可见时代的年轮……让我们踏上一段穿越时光的旅行,去寻访那古老的辉煌,下一站,南京!走起!



⑴夫子庙是纪念儒家创始人__的地方。自__朝创立科举制以来,儒家学说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⑵梅花山,孙权墓。__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为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⑶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像。__建立明朝,他在中央废除__,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⑷南京__宝船厂遗址公园。明朝时期,这种船只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⑸古代南京的辉煌,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黯然落幕,根源之一是清朝实行__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抚今追昔,漫步南京城头,你有什么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