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它体现出什么特征?
(3)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三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
(4)17-19世纪,英、法、美、德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长期的新制度的探索,分别列出四国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以及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如图,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图中的“民主统一”的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如图,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CHINA'S MAO(下图)。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2分)
材料三如图,在《中美联合公报》发布前夕,1972年2月6日《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下图。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史实,从明清(前期)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资产阶级对封建主割据状态不满,他们要求统一国内市场,要求税制统一、货币统一,要求贸易安全、贸易自由。专制王权在这一时期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王权兴起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就形成了。在当时,这是一种进步。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庞大的官僚机构的形成,开支和战争费用的不断增加,专制王权的赋税压榨变得更加沉重。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裂痕扩大了。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而不再容忍王权的专制和暴虐。资产阶级的这些要求通过思想家们表达出来,这些思想的影响力在当时远远超过了有关经济政策的争论。
——摘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
(2)根据材料一,分析君主专制对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二在15—17世纪的英国历史进程中,有三条线交织凸现出来,把英国决然地引入近代社会。这三条线是:
一、从13世纪的“大宪章”开始,国王与议会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已逐步成熟,英国革命至17世纪已是“水到渠成”。
二、自由贸易具有突破封建樊篱的明显特征,尤其是海外贸易快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繁荣,使私人财产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反极权主义的思想倾向……本质上是一种对极权制的“抗议”,它非常普遍地唤醒了各阶层人民的自我觉醒意识。
——《冷眼向洋》上卷
(3)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民主政体率先在英国产生的原因。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概述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材料二:如图,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 《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和材料三分析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怎样的一种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