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即6 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材料二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在革命措施上有哪些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3)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较有哪些进步之处?
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薄伽丘图二马丁·路德图三卢梭
(1)材料一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欧洲思想史上的三次运动,请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指出每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这种思想在政治上的实践。
(3)材料一中图三所反映的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建立民主政治,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开展了哪些运动?请列举这些运动的名称。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它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地被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博,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周恩来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材料四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
(5)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军备费用支出的愚蠢深表遗憾,……世界的现状与前景从来没有像目前那么和平。”
——1913年英国财政大臣在接见《每日纪事报》记者时说
材料二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首: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
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
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三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 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罗曼·罗兰日记(《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1)你认为材料一中英国财政大臣对时局的分析准确吗?请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四中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迎接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列宁本人就承认:“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苏俄在建国初期为什么“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在如何进行生存斗争的?
(2)列宁为什么要作出“让步”?试分析“让步”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