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周时期 | B.春秋战国 |
C.秦统一后 | D.明清时期 |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1936年,写这首词时,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
C.开赴抗日的前线 |
D.胜利完成了长征 |
下图主要反映了
A.中华民国的人事任免是向社会公开的 |
B.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 |
C.北洋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的决心 |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皆因此三人外交活动不力 |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A.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
B.民主共和观念荡然无存 |
C.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
D.作者十分向往西方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