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材料二: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
(1)图示区域典型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包括南昌、长沙和___ __ 三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2)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在上游地区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安徽皖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4)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又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简析“黄金水道”的价值。
(5)武汉由于夏季较长时间高温高湿、风力微弱,闷热难熬,成为我国夏季“火炉”之一。简述武汉成为“火炉”的原因。(6分)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简称“9+2”,“9” 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香港和澳门。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九省区及港、澳两个特区共同签署了《泛洙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材料二:“泛珠三角”略图
材料三: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要的________(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区;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哪种能源)的输入方向。
(2)“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3)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4)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江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7)“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建立对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l)图中所示等温线为(季节)气温分布情况。相对于同纬度而言E处气温偏____,主要受____影响;F处气温偏____,主要受____影响。
(2)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在方框图中填上适当的工业部门,完成煤炭生产链条。该产业链条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多项选择)____。
A.废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D.辐射污染
(3)未来中国将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将会导致图示地区____工业的衰落,下列措施属于该地实施并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是(多项选择)(3分)
A.加强交通建设,提高外运能力
B.建设了系列弓l水工程,缓解水资源不足
C.扩大开采量
D.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E.一方面建坑口电站,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输出结构水平
F.延长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G.大力发展轻纺、高新技术、旅游,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4)图中太原为我国卫星发射基地之一,试分析该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
读大型电视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宣传图片,回答问题。(24分)
(l)《同饮一江水》中的“江”是指____。
(2)该河流下游栽培有世界著名的“浮稻”(该稻谷可随水位涨落漂浮),浮稻反映了该河的水文特点是____,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是____。
(3)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该河在回归线以北和以南的流域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分)
(4)材料中河流自北向南流经了哪些气候区?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什么不同?各自有哪些优势条件?(8分)
(5)材料中河流上游在开发水能资源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是什么?(2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现在,人们谈及我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时,多与改革开放相联系。其实,“人口红利”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正面效应。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人口红利可依次分为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
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这种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
材料二 甲图“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和乙图“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据图可知,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 。
A.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
D.总量呈下降态势 |
(2)“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是------------------------。简述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人口红利”期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
(3)每个国家在经历人口红利时代后,必然遭受相应的人口老龄化之苦。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图示,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公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达到13.0628亿,与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2.62%,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结合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材料及图甲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具有----------------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
(2)由图乙判断,若我国人口进入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4)在人口问题上,我国仍坚持实施的基本国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