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利而国危矣征:争夺
B.彼陷其民溺:陷于困境
C.刑罚省:减去
D.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厌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士庶人曰‘何利吾身愿十五城请易璧
B.未有仁遗其亲者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南辱楚冰,水为之,而寒
D.长子死积土成山,风雨兴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来自文段,(3)句来自《先秦诸子选读》课文,10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设正路而不由,哀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每小题2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C.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D.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褒庐冢也 D.入愈深,其进愈难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B.顺流而
C.江陵 D.火尚足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与融俱征:征召。
B.茂辄纠案:案件。
C.会洛阳令董宣纠湖阳公主举:检举,揭发。
D.犯吏禁干:触犯,冒犯。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B.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C.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D.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
B.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之后还上书光武帝,劝其早起晚睡,要勤于治国。
C.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在董宣因为湖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上,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下令责成有关部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以便让执法公正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
D.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享有皇帝赐予的荣耀——东园梓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告之。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禽之,此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听之伪:虚伪
B.此一力士之事耳特:只,不过
C.高帝具武士豫:预先
D.上告之具:都,全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帝忿怒故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发使告诸侯会陈度我至军中,公
C.而陛下禽之击沛公于坐
D.人上书言信反微夫人力不及此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译文:

(2)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译文:

陈平善于出谋划策,请简要概括如何体现的?
答: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孔 子 曰 生 而 知 之 者 上 也 学 而 知 之 者 次 也 困 而 学 之 又 其 次 也困 而 不 学 民 斯 为 下 矣。(《论语·季氏》)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6处)
孟 子 曰 恭 者 不 侮 人 俭 者 不 夺 人 侮 夺 人 之 君 惟 恐 不 顺 焉 恶 得 为 恭 俭 恭 俭 岂 可 以 声 音笑 貌 为 哉(选自《孟子·离娄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晏球,字莹之,自言洛都人。少遇乱,蔡贼所掠,汴人杜氏畜之为子,因冒姓杜氏。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末帝嗣位,以晏球为龙骧四军都指挥使。
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等作乱,纵火焚剽,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拒战。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梁末帝见骑军讨贼,呼曰;“非吾龙骧之士乎?”晏球奏曰:“乱者惟李霸一部,陛下但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既而晏球尽戮乱军。以功授单州刺史。领军于河上,为行营马军都指挥兼诸军排阵使。
庄宗入汴,晏球率骑军入援。至封丘,闻梁末帝,即解甲降于庄宗。
天成二年,授北面行营副招讨,以兵戍满城。是岁,王都据定州,契丹遣秃馁率骑千余来援都,突入定州,晏球引军保曲阳。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戒曰:“回首者死。”符彦卿以龙武左军攻其左,高行周以龙武右军攻其右,奋剑挥楇,应手首落,贼军大败于嘉山之下,追袭至于城门。俄而契丹首领惕隐率勇骑五千至唐河。是时大雨,晏球仍即出师逆战,惕隐复败,追至易州,河水暴涨,所在陷没,俘获二千骑而还。惕隐以余众北走幽州,赵德钧令牙将武从谏以骑邀击,德钧分扼诸要路,旬日之内,尽获惕隐已下酋长七百余人,契丹遂弱。晏球围城既久,帝遣使督攻城,晏球曰:“贼垒坚峻,但食三州租税,抚恤黎民,爱养军士,彼自当鱼溃。”帝然言。
晏球能与将士同其甘苦,所得禄赐私财,尽以飨士,日具饮馔,与将校筵宴,待军士有礼,军中无不敬伏。其年冬,平贼。自初战至于城拔,不戮一士,上下欢心,议以为有将帅之略。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长兴三年,卒镇,时年六十。赠太尉。
(选自《旧五代史·卷六十四·列传十六》,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兵以竿竖麻布油焚建国楼沃:缠绕
B.领军于河上寻:不久
C.闻梁末帝殂:死亡
D.议以为有将帅之略物:人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蔡贼所掠武置酒设乐
B.戒曰蚓无爪牙
C.帝然皆出于此乎
D.长兴三年,卒镇会西河外渑池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
(2)贼垒坚峻,但食三州租税,抚恤黎民,爱养军士,彼自当鱼溃。
第I卷文言文中,王晏球“果断”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事例中?请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