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线轴(zhóu) 部置
B.交叉(chā) 织梭
C.结(jié)实 经世济民
D. 经络(nuò)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
B. 根深蒂固 必需 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 必需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 必须 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背影(节选)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具体含义。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分别简要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和表达的感情。
下面两个句子描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请作赏析。
①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爱往往是含蓄的。在你的记忆中,哪件事最能让你感受到父爱的深沉?请把它写下来。(30字左右)(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 亲的动人情景。 |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
C.为了引人人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
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 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 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了。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
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A.吊 缩 拉 来 | B.攀 勾 搀 疏 |
C.攀 缩 搀 来 | D.吊 勾 扶 搀 |
作者着力刻画了怎样一个父亲?怎样刻画的?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我赶紧拭干了泪” “我赶紧去搀他”两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模仿文段,描写一段拟合父母之间相处的、一个让你感动的场景(不少于两种描写方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