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诱人的蓝色能源》,完成小题。(共10分)
诱人的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势。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文章开头从神话故事里的“龙宫”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蓝色能源有了哪些了解。
答: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
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
阅读感悟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 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 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么热,二乃口渴难煞,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
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
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的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写的很精彩,如缩写成下面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鲁提辖把镇关西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作者写“拳打镇关西”用了三个比喻句,指出三个句子各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拳打镇关西”表现了鲁提辖怎样的性格特征?
“拳打镇关西”时,鲁提辖是说一句,打一拳。作者用了“道”、“骂”、“喝”三个动词,请问这三个动词前后能否互换?为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________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本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
“他家里的银子……何足为奇?”仔细揣摩这句话,你是怎样认识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的?
结尾一句“(胡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与全文开头最末一句“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范进中举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生命的绿意
每次去文化市场的旧书市淘书,我都会经过一个略显偏僻的转角。在那个转角处摆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身形枯瘦的老者。他所卖的旧书品种,要比附近那些书摊少许多。即使是这样,在不多的旧书中,还被一些过期的教辅读物占去大半。因此,老人的书摊前总是显得有些冷清。
刚开始,老人的书摊唯一引起我注意的一点,就是书摊前那一摞开本很大的旧书。其实,那一摞旧书只不过五六本。因为每一本书都非常厚,所以看上去它们足有一米高。那些早已泛黄的纸页,很容易使我联想起那些古老的经书。
于是,我俯下身去,颇为好奇地翻开其中一本,里面竟是一些密密麻麻的、排列有序的针眼儿。
此时,老人在一旁微笑着说:“这些都是盲文书,你需要吗?”
哦,这时我才注意到书的封面上,印有“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字样。我摇了摇头走开了,心头还升起一种莫名的尴尬。
那天中午,当我拎着一捆刚挑选的旧书从老人书摊前经过时,只见他的书摊前蹲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儿,他正在专心地翻阅着那一摞盲文书中的一本。他的肩上还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
因为好奇,我走到那个男孩儿的近前。而他好像一点儿都没注意到我已经走到他的身边,仍认真地翻阅着手中的书。这时候,我才发觉那个男孩儿原来是一个盲人。他用手轻轻的在那一排排针眼上触摸着,每翻过一张页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页码的折角抚平。那本陈旧的书,在他的手中显得有些珍贵。
过了一会儿,男孩欣喜地抬起头来问道:“老伯伯,这本书多少钱呢?”
老人笑道:“你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吧。”
那个男孩儿却摇了摇头说:“那不行,您猜我刚才在书里读到了什么呢?”我和老人都有点诧异地看着他。男孩儿将手指再一次放到刚才翻阅的那张页码上,轻声读了起来:“当别人送给你一个温暖的春天的时候,你就要努力地使你的生命焕发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
老人的脸上写满了赞许,然后他干脆地说:“那你就给我留下两元钱。”
男孩儿一边掏钱,一边跟老人道谢。然后,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那根用铝合金制作的盲杖,慢慢地走开了。
而接下来我跟老人的谈话,或许有点明知故问的意思:“老师傅,那么厚重的书,你为什么只卖给他两元钱呢?你就是拿去卖废纸,也不止两元呀。”
老人听了,很认真地解释说:“那个孩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想他的心一定是明亮的。其实,我刚才是想免费送给他的,可是你也看到了吧,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施舍,还有尊重。我真高兴,能送他一个春天。”
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付出,在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心里,或许会变成一个温暖的春天,就让我们学会付出吧!同时,我们还要像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儿一样学会感恩。当我们受到别人热情帮助的时候,无论得到的多与少,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泛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答到两点即可)
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表现力,请品味下面句子。
他用手轻轻地在那一排排针眼上触摸着,每翻过一张页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页码的折角抚平。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简要概括。(至少两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干事业需要激情
①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火箭的推进剂,没有推进剂,火箭就难以飞向蓝天。因此,我们对待工作必须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有了激情,工作才能轰轰烈烈地进行。
②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没有理想,人就会失魂落魄。一块手表可能有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了发条,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一个人无论怎样学富五车,也不管多么健壮高大,如果对工作毫无激情,甚至连热情都不足,生命就会黯然失色。昆虫学家法布尔正是因为有献身昆虫学的崇高理想,正是由于对事业有着火热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才创造出了骄人的成就。
③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而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一个丧失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失去工作的乐趣。田家英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诗:“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这就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写照。由责任感激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开拓创新,干好事业。
④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激情不断迸发的动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克服知足常乐的思想惰性,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境界。
⑤让我们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
文章第②段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