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和而不同
①《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而同样出自《论语》的“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②什么是“和而不同”?“和”即统一,和谐。包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③首先,“和而不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正视差异,包容差异,能够与自己个性、志趣、背景不同的人和睦相处。在与他人交往,发展自己的同时,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幸福。这就好比一个乐队,需要有不同的乐手,使用不同的乐器,循着共同的乐谱,遵守指挥的节奏,才可以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反之,如果乐队成员都使用同一种乐器,虽然会整齐洪亮,但其单调乏味也可想而知。
④其次,“和而不同”有助于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命运使我国56个兄弟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⑤最后,“和而不同”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国崇尚亲仁善邻,一贯坚持“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总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这就需要沟通,需要对话,正视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也表达了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共赢的共同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外交智慧。
⑥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平,这一切都需要“和而不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应该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分析全文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文章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谈起,提出中心论点:_____(1)__________,然后____(2)_________,接着从____(3)_____ 、____(4)______、___(5)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并总结全文。根据文意,下面两句话中最能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是____。(只填序号)
【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抚摩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取暖而失火了。
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请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不超过50字。
试分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请分析“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中加点词“一跳一跳”的表达效果。
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文章末尾 “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当时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所叙述的故事。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读起书来”不顾一切”?
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现代文阅读Ⅱ
一个人的阅兵式
陈绍龙
进山时天响晴,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树高,草深,我分不清南北。
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呆就是20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有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山脚杨树多,高处是水杉,山顶处多是马尾松。
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能把我们轰下山。
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向导说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呆在房子里。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
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山路难行,不平整,藤多,每走一步,我们都得把腿抬得很高。
果然不顺。我们在老人的两个“家”里没找到老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太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是真的。
“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不远处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让我惊讶的是老人扛着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
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天啦,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我偷偷架起了摄像机。
我没有惊扰老人。我的“偷拍”很顺利,“一个人的阅兵式”成了最出彩的镜头。
采访结束我问老人:“您在不停地喊口号,谁听呀?”
“解闷,”老人理了理衣角,“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我这才想起路边树上木牌上的“一营、二营”的字来。向导笑,山里,他栽的树都是他“营”里的战士。他是“营长”。
难怪老人这么依恋这片山林。
我心里一震。
那天是国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些日,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来临的时候,是在山上,还是在他家的电视机前正步走呢?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标题“一个人的阅兵式”指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我”的行踪见闻感受为线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寻找护山老人——→()——→()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句子。
⑴从修辞的角度。
句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⑵从句式特点的角度。
句子: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发挥想象,如果今年“9. 3阅兵式”护林老人也被请到了现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想法。
现代文阅读Ⅰ
人生差异在读书
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②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③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④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惑。
⑤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⑥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⑦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⑧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文章关于读书的好处的分论点提出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文章⑤-⑥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
文章⑥-⑧段是否属于并列结构?如果是,请讲出理由;如果不是,那是哪一种结构,也请讲出理由。
你认为⑥-⑧段是否恰当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请讲出理由。
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选文一: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故乡》)
选文二: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选文三: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变色龙》)
⑴依照示例,填写表格。
描写方法 |
例文 |
外貌描写作用 |
外貌描写 |
选文一 |
塑造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闰土的形象。 |
选文二 |
||
选文三 |
⑵请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生活境况。(不少于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