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和而不同
①《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而同样出自《论语》的“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②什么是“和而不同”?“和”即统一,和谐。包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③首先,“和而不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正视差异,包容差异,能够与自己个性、志趣、背景不同的人和睦相处。在与他人交往,发展自己的同时,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幸福。这就好比一个乐队,需要有不同的乐手,使用不同的乐器,循着共同的乐谱,遵守指挥的节奏,才可以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反之,如果乐队成员都使用同一种乐器,虽然会整齐洪亮,但其单调乏味也可想而知。
④其次,“和而不同”有助于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命运使我国56个兄弟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⑤最后,“和而不同”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国崇尚亲仁善邻,一贯坚持“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总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这就需要沟通,需要对话,正视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也表达了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共赢的共同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外交智慧。
⑥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平,这一切都需要“和而不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应该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分析全文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文章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谈起,提出中心论点:_____(1)__________,然后____(2)_________,接着从____(3)_____ 、____(4)______、___(5)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并总结全文。根据文意,下面两句话中最能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是____。(只填序号)
【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答:
现代文阅读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一条闪光的皮鞭 | B.一根粗大的绳索 |
C.一张巨大的罗网 |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
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
现代文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归纳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听说阿长买来《山海经》后,表现怎么样?(2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理解文中“确有伟大的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出时间
张慧强
⑴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中,陆涛的生父,成功人士徐志森,对陆涛做过开车的“启蒙”。陆涛第一次把握方向盘,出了点有惊无险的“状况”。徐志森抓住时机,开了一个人生观方面的“现场会”,主题是刹车:“开快车谁都会,但是能及时刹住车可不容易。记住刹车,这是关键。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你弄不清楚的情况之下,就要停下来。随时刹车,你才不会失控。”
⑵这段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各个领域内的“成功”,都不是那么神秘莫测的事情;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行事做人上的区别,或许不是那么显著。北宋欧阳修在《卖油翁》里,仅仅强调了成功的一项条件:“无它,唯手熟耳。”那么,《奋斗》剧中人徐志森也只是强调了成功的一个诀窍,其内容是:及时中止。
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终止”,而是“中止”。成功者们从来都不轻言放弃,所以“终止”往往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位置。如果说确实有终止这回事,那也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一具体项目实在没有继续追求下去的价值。
⑷然而,必须明白一点:成功者的执著,与其经常性的反思是丝毫不相抵牾①的。当他们驾驶着事业之车奔驰在路上时,时时都记着这事业之车上安装着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特殊装置——刹车踏板。他们“时刻准备着”踩这个踏板,让事业之车停下来,停在路边,或者停在加油站,从车上下来,喝一杯咖啡,想一想,或者,问一问。
⑸在英语里,暂停写作time-out。这个合成词的词形可以直观地解释为“从时间里出来”或“跳出时间”。各种形式的暂停(包括刹车),正是“跳出时间”的方式。时间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因此,存心要浪费时间的人怕是不多的。恰恰相反,很多人在事业之路上是全速前进的。然而,往往在不假思索的全速前进中,他们把车开错了方向,甚至开进了死胡同,于是“再回头已百年身”,前期投入的有效时间变得无效,尚未投入的时间也失去了投入的必要。把珍惜时间的行为执行到极致,却始料未及地导致了挥霍时间的可悲后果。他们不懂得一个“悖论性”的真理:在时间的利用上,适度的“跳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正如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有了少许的放弃,才可能有海量的收益。
⑹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NBA赛场上的一个好教练,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他们叫暂停的机会,该叫则叫,一次也不浪费,直到不再有机会为止,并且争取每一次都恰在其时,不早也不晚。而一个蹩脚的教练呢,要么该叫的时候不叫,错失己方调整的良机,或者未能中断对手顺畅的发挥;要么不该叫的时候却叫了,打乱了己方的节奏,或者轻率“预支”了后面更加需要的暂停机会。NBA的许多比赛都以几分之差乃至一分之差决出胜负,那么,一次暂停的选择,便可能是牵动全局的。一位成功的篮球教头,必须是一个善于“跳出时间”的智者。
⑺《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其实,形形色色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时候并非“鲜克有终”,而是“鲜克有‘中’”。此处之“中”,正是“中止”,正是time-out,正是“跳出时间”。
(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5日15 版)
〖注解〗①抵牾:dǐ wǔ ,抵触,矛盾。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感知全文,再细读第(2)和第(7)段,用原文中不同的词语填空。
作者认为许多失败者的失败在于,如果要获得成功就要、。文章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说到“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请就作者在文中阐明的的观点,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和阅历,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或现象也是人生的隐喻,并说明理由。
冬天里的生灵
查一路
⑴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荡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焉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拉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⑵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⑶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地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撒泡尿照照,果然,面部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⑷阳光照耀的时候,暖阳像新烤出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腊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们,天晴了沙鸥们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化雪啦,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峰顶了。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四十年后的我,如今也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⑸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主要兴趣是在院里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艰涩地流过……
⑹阴霾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反射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易感,也更善良,也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⑺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浴缸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是你掏了他们的窝!
⑻父亲脸黑,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这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⑼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⑽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整整撕掉了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双目一亮,他想起他童年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伙伴却在十几里外的山区。
⑾大雪盖了下来。这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望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但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花。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⑿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注】 作者写此文时有过这样的话:“‘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易感,也更善良,也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冬天,尤其是雪花飘落,我就想起父亲,穿着黑色的大衣,走在雪地里……他是个十分怕冷的人。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他已在三十年前故去。”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题目为什么却取“冬天的生灵”?
文章第⑼段中父亲做出了让步,和第⑶段中的这件事一样,他们的这种处理方式可用第⑹段中
这句话来解释。结合文章,按要求答题。(共5分)
(1)理解第⑹段中划线句“阴霾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一句话的含义。
(2)品析第⑼段中“我已经乐不可支”一句加点的“乐不可支”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共6分,各3分)
(1)阳光照耀的时候,暖阳像新烤出的蛋糕一样诱人。
(2)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文章许多的细节都表现出父爱这一特点。生活中,你的父亲也一定和文中的父亲一样,给予你许多爱,请你写一个小细节,展现你得到的父爱。(不超过80字)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你能体会出当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时“我”的心理吗?请描述此时的心理。
在“我颓然”时,盲童却自言自语“好美丽哦!”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瞎婆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