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宅,难有大千世界
①社会变化迅疾,不少人却喜欢呆在屋里,满足于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是谓“宅男”或“宅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宅生活”似乎变得“可持续”。不必出门,就能知晓天下事;不用逛街,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远方的亲友畅叙如晤。尤其是在出门就意味着忍受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而人际交往又变得程式化和淡漠时,“宅”在网上听上去倒也“时髦”。
②然而,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人们的视野并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宽。很多人只浏览相对固定的几个网站,只关注自己愿意关注的人,只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一些网络运营商也在迎合,有的甚至能够自动收集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商业信息。人们越来越被自己的习惯所束缚,被固有的知识所限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带来的自我“极化”,即把人囚禁在固有的习惯里,剥夺了人本来应该具有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思想上的“宅”。
③如果说身体上的“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思想上的“宅”则会导致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对公共生活的淡漠,对现实生活感受力、思考力的钝化。一个段子很传神地说明了这一点: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思想上“宅”的后果,是让人们居住在狭隘的私人感受和个体偏好里,远离现实世界,形成心灵封闭。这种心灵的封闭又往往伴随着对所有事物的质疑,对一切不信任、不关心。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里提到类似的情形,并明智地提醒:笛卡尔在系统地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
④心中的大千世界,更多来自现实的“公共空间”。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进入现实公共空间,享受健康的公共生活,方能发育出有活力的思想、开放的心灵、有创造力的个性。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的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宅在家里代替不了“户外活动”,只有“接地气”,才能体会到这个瞬息万变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这些,是无法通过语音聊天和共享文件做到的。
⑤有外国学者曾经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于把不认识的人汇聚起来,诸如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对散步者怀中婴儿的赞美等,通过彼此的这些微小行为构筑信任感。有人说,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已消解,失去了往昔“邻居街坊们的亲密代际交往和历史记忆”,甚至对门而居多不识,现实的公共空间又在哪里呢?然而,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在形成。人们不会因为妻子的厨艺高超而不去餐馆吃饭,去图书馆也不仅是因为要阅读某本书。社区、街道、图书馆、公园等,正日益具有不同群体公共生活的属性,成为陌生人相互交往、容纳差异性、增进理解与共融的新场域,城市活力也由此重构。
⑥每个人其实都有交往的需要,我们不能让“宅”压抑了这种需要。同时,也只有进入广阔的现实公共空间,热情而真诚地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每个公民才能更加完善,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建设现实的公共空间。本文围绕“宅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宅生活的方便之处 | B.呼吁宅族应走进公共空间 |
C.进入现实空间的意义 | D.宅生活影响身体和思想健康 |
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走出宅生活的根本意义在于能让人体会到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发展进程。 |
B.宅生活的危害在于导致人们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对现实生活感受力、思考力的钝化等等。 |
C.思想上“宅”的后果,是让人们居住在私人感受和个体偏好里,远离现实世界,形成心灵封闭。 |
D.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实际上很多人只浏览相对固定的几个网站,人们的视野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宽。 |
下列材料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准大学毕业热衷当“宅男宅女”。不少毕业生在年前的求职中受了打击,于是就选择“宅在家”的这种逃避的方式,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里,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
B.老林退休后,生活失去了寄托,他“宅”在家里,闭门上网研究他所钟爱的象棋,一段时间后棋艺大进,可医生告知他长期久坐家里使血液粘度升高、血流缓慢、很容易形成血栓,建议一定要多多户外运动。 |
C.《韩国日报》报道称,该国约10万“宅族”青年,他们在长期的宅生活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并影响工作,存在自闭倾向。 |
D.学生小明特别喜欢“宅”,在家就整天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段时间以后无法从虚拟中抽身,厌恶上学,出现交往障碍。 |
敬畏规则。
罗西
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有人为了考验德国人的守规则,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标志。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就算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人不遵守这一规则。美国人在邮局前排队,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窗口服务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只排一个队,前面的人依次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办事,以保证先来的人先接受服务。甚至现在经济比我们落后的俄罗斯,在他们的语言里也没有“插队”这个词汇,他们的穷人在寒风里领取救命的面包时也非常自觉地排着长队,但是我们有些人有时却因为插队而大打出手……高贵与粗鄙,在规则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国人还有很多事要做。请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说说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黄岩岛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是南中国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国际上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Shoal)。
②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泻湖。环礁四周有星罗棋布的礁块露出,礁块表面大小一般为1—4平方米。以北、南两端的礁块最为密集,北端者称为北岩,南端者称为南岩。南岩是在礁盘上露出海面的巨大的礁石之一,形似大石柱,上部面积约3平方米,海拔1.8米。
③黄岩岛发育在3500米深的海盆上,是深海平原上的一座巨大的海底山峰露出水面的部分。黄岩岛泻湖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水道与外海相连,这条水道深9-11米,宽360-400米,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可由此进入,从事渔业活动或者避风。
④从黄岩岛的位置示意图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有幽深的马尼拉海沟,海沟最深处水深5377米,是南中国海水深最深的地区之一,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⑤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据考证,郭守敬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1947年底,中国内政部正式编制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将黄岩岛(当时称“民主礁”)划在“断续国界线”内。该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性界线,中国对线内的岛、礁、滩、沙洲拥有主权。本语段主要说明了黄岩岛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春》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手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阉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请你尝试陈述说它精彩的理由。
在写草的段落里,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在⑵段里,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花的语句。作者把花当成什么样的人来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
你一定积累了许多描写“春”的古诗句,请挑选两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13分)
《紫藤罗瀑布》
⑴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⑵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⑶“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⑷“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⑸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6)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7)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心底。
(8)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a.迸溅() b.绽()放
c .伫()立 d..仙露琼浆()上文写盛开的藤萝,作者从 的角度,由 及 ,由 到 ,写出了花的“盛”。
第⑴段中画横句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 , 。
第(6)段“我只是仁立凝望”中的“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第(8)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斑羚飞渡》片段,回答问题。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①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②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给文中第2段①②两个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文中开头两个“没有”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
文章结尾处“彩虹”的出现,它有什么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