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2分,共6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践,济阴戍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o于大泽中,
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o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
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国,遣吏赍o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o,不行,终于
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执经垄畔 ②期驱豕入草不顾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远 人 从 其 学 者 皆 执 经 垄 畔 以 追 之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载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精神品质。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A.贻以金钗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跪而拾之以归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胤之母周氏卒 (2)闻者咸叹异之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4)竟获免翻译下列句子。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阅读【甲】【乙】两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缟素()(2)徒以有先生也()
(3)王曰:“何坐?”()(4)齐人固善盗乎()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乙】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取胜,晏子主要是靠取胜。(2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①任末,东汉人,学识渊博。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 | 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 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严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从[甲]段来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2)(3)
[乙]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收:扳: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后面的题(8分)
醉 翁 亭 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扉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大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意: (2) 陈: (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本文是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