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我和你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我和你外婆唱的
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它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爬在地上研究它们。当我爬起来,我已经有了我最原始的昆虫学。原来摔跤,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那意思是说,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④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被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⑤你听见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疑似世界大战即将发生的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它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该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一下的时刻呢?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哔哔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的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⑥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⑦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课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选自《汉中日报》2013年5月14日,有删改)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示例,概括作者笔下远去的乡村生活画面,说说你理想中的生活画面。至少写出两
组。
【示例】听蛙鸣带着微笑入眠——听轻风絮语,鸟儿欢歌,忘却所有的烦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湿地?失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的趋势(见下图)

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百度百科")

1.

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2.

阅读第(4)段,根据上图,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不超过35字)

3.

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4.

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 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 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 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 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引自互联网)

【权威调查】 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 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1.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

2.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 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 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 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

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

4.

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
段文字:
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3分)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涵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个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小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刻画人物上:
结构上: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划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试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2分)
小说倒数第三段说:“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请你根据上下文,简单说说这两年间发生了哪些事。(3分)
这篇小说展示了自然景物美、人物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读完全文,令人回味思索。作品结尾的省略号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有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8分)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1分)
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第5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2分)
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作为论据,从两方面表明了的观点。(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