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于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
材料二     1875年,清廷面临着来自东西方向的双重危机:西部沙俄在利用新疆阿古柏分裂势力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的同时,又亲自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已经完全丢失;东面日本图谋台湾。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海防论”,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而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历时近五载用兵,使新疆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材料三     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等坚决主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西藏采取上述举措的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济南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2)根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上图反映19世纪晚期“全球化”趋势增强。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为这一趋势的增强提供了哪些条件?
(4)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⑴ 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
⑵ 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
⑶ 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二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③“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而不在于表面仪式。”——马丁·路德
④“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材料三夫进化之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
——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四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壁画的主题叫“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⑴ 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①②③④”四句话所反映的核心内容及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 结合材料三,孙中山与梁启超对社会进化的认识有何不同?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为改变“共主一统”局面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孙中山晚年又为社会进化作出了什么新贡献?
⑶ 材料四中的“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最准确的体现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采取了哪些国际行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20世纪中国经历了3次巨变,产生三位伟人,他们的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