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世纪,西方国家国王要征税,必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而同意的前提是国王的征税要求须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和需要。教、俗贵族或议会控制了税权,对王权形成制约。
在中国古代,人们无不认为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府的职责是征税,臣民的任务是纳税,各安其业,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税民从来计较于征税的频率、税率的高低和税额的大小,却从没将税权执掌作为问题提出来。
—— 顾銮斋《中世纪的西方国王为何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1)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中世纪西方不同的税权观。
(2)以英国为例,概括并依据具体史实说明西方税权观对近代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的部分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
(2)材料二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什么时代?
(3)上述发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建立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经历二战战火洗礼的欧洲,面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风云际会,“振兴欧洲,重建欧洲”成为一个时代的愿景。欧洲人迈向联合的艰辛历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启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促使西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在政治上加强合作。试举一例证明
(3)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分析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4)综合上述所答,纵观半个多世纪来的欧洲一体化,归纳出欧洲联合呈现的趋势特点。探讨影响世界区域政治合作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从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诸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满洲等对国家的统一有重要的影响,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始皇时期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反映了其什么样的民族观?结合所学,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方式“收养”突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康熙帝对蒙古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