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己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符合材料表述的是( )
A.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 |
B.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
C.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
D.大国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
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决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欧洲的福利制度实质上是
A.仅对富人征税 | 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想 | B.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很差 |
C.青年学生自制力很差 |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