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
| A.权力制约 | B.公民意识 | C.平民政治 | D.法律至上 |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
|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
|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
| 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