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皇诏书规定: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材料二:"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材料四:"农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使近代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写出一例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功探索。
(3)材料三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4)材料四的内容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
(5)结合材料写出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07年12月1日,“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2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寻儒学义理,追寻现代价值,以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儒学文化在一年一度的研讨会中逐渐扩大影响,慢慢走向世界。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我们研究他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并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清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原文)?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齐国的国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中A处指的是什么战役?此战役后,成就霸主美梦的是谁?
(2)图二中的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由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分裂而来?战国后期,各国共同对外策略主要围绕哪国考虑?为什么?图中B处指的是什么战役?该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问答题
孙中山先生在其《五权宪法》中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指的是中国的什么考试制度?这一考试制度开始于哪一时期?
(2)与根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吏的制度相比,这一制度有什么积极影响?
(3)为什么明清以后,这一制度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何时被废除?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及历法、生产技术的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该朝代还有哪位公主嫁到吐蕃去?
(2)材料二提到的是哪个朝代的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喇嘛教首领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五世达赖,还有哪一个受清朝皇帝册封?册封他的是哪位皇帝?
(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可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