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并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清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原文)?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予他们自己。”“真正的高贵并非天生的,而取决于自己。”
材料三:主张由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还说天主教就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罗网。”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出现的“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是指什么事件?(1分)
(2) 根据材料二,在西方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哪一运动为资产阶级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这一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4) 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推动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1分)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等级制度的形成,与什么制度有关?有何作用?
(2)图二与什么事件有关?变法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措施是什么?
(3)说说图二的历史事件与“秦王扫六合”一事有怎样的关系?军事上为秦朝统一天下提供条件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历史上常常是“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吗?(答出一点即可)
(1)政治上:
秦始皇;
汉武帝
(2)经济上:
秦始皇;
汉武帝
(3)军事上:
秦始皇;
汉武帝
(4)通过以上对比探究,说说秦皇汉武实施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董仲舒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图片中所反映的人物创立了什么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哪一建议?
(4)通过以上的探究,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辛,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举出这些事件力图达到的主要目标。(12分)
(2)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中,哪些人的思想认识分别达到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
(3)任选“自强”、“变法”、“革命”中的一个事件,分析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