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制——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 )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
B.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的乱象 |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促成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潮流 |
C.推进了晚清“预备立宪”进程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
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
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
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 |
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 |
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 |
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
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