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亚太步入中国驱动的互联互通新时代
“互联互通”是2014年北京APEC上最抢眼的成果之一。11月8日,中国与APEC成员之外的7个国家,召开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其联合新闻公报期待2014年北京APEC会议“制订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支持亚太经合组织继续致力于本地区互联互通并作出新的贡献”。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声明”强调,在2025年前完成各方共同确立的倡议和指标,加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全面联接和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
无论是亚洲还是APEC框架内的互联互通,都是以中国为重要网络节点,以中国为主要推动力,以亚洲、亚太和全球为主要受益方的全球互联互通史的新篇章。过去30多年,中国是全球互联互通受益者。国之大者,为地区与全球谋。如今,中国积聚了巨大能量,开始整合创新各种发展手段,合理配置、主动设计,通过互联互通的形式为地区和全球贡献公共产品。中国提出了21世纪亚洲互联互通是“三位一体”的联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的软件联通,以及增进民间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的人文联通,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
具体而言,互联互通为打通陆海战略通道,通过实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促进广泛的互联互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贸易投资乃至人员、信息和资金移动的新规则。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纠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后危机时代”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
互联互通还为中国与APEC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APEC是应运亚太形势巨变而生的“亚太之子”,是冷战后亚太地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的“老大哥”。25年来,中国借助APEC发展,通过APEC贡献地区,形成了相伴相生、共同优化亚太地区秩序的好伙伴关系。中国与APEC的关系经历了下海、试水、弄潮三个阶段。当初,中国决心下亚太经济之海、全球经济之海,在国内摸着石头过河,在亚太经济中学习赶海。既跃跃欲试,又战战兢兢。到现在,中国以亚太互联互通为主要抓手,重振APEC活力,“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未来的亚太互联互通建设,仍需要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一起,攻坚克难。一是要坚定亚太互联互通这个远大理想,“迎难而上”;二是面对种种主客观的限制和困难,要折冲樽俎,谈判协商,进行创造性地妥协,“见难而商”;三是在达成共识后,要将具体务实可持续地一样样推进,“克难而动”。本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具体阐述了互联互通的和。
对于“互联互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洲和APEC框架内的“互联互通”,全都以中国为重要网络节点和主要推动力,目的是为了让亚洲、亚太和全球成为主要受益方。 |
B.“互联互通”,可以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贸易投资和人员、信息、资金移动的新规则。 |
C.“互联互通”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差距,形成“后危机时代”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 |
D.“互联互通”为中国与APEC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25年来,中国以亚太互联互通为主要抓手,重振APEC活力。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制订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有力支持了亚太经合组织在本地区的互联互通。 |
B.APEC是顺应亚太形势巨变而生的“亚太之子”,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亚太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
C.二十多年来,中国与APEC共同发展,一同经历了试验、摸索等艰苦历程。如今,中国已具备能力,为亚太地区和全球贡献公共产品。 |
D.亚太互联互通的建设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中国政府需要和其他相关国家一起,攻坚克难,实现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本词在修辞上运用了与两种手法。
本词的标题为“超然台作”,请具体分析全词是如何围绕这一标题来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在第一段文字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在第一段文字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作者在第二段文字中,不交代人物名字,而是用“一个”来代替,试分析其好处。
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对描写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五只鸡的乡村
欧阳杏蓬
①回家的这条路走了很久,一直想,总有一天,这条路会被我走没有,把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合二为一,不再在远行中牵挂着、背负着或者遥望着。对家乡的一缕炊烟、一棵老树、一块水田、一个村子、一条小路、一片山岭都像宝贝一样,日夜数着,用漂泊姿态里深藏的温情和浓厚的怀念,一样一样地翻捡来,翻捡去,获取看似远离得虚无缥缈的却又令人不能割舍的亲情。
②家乡与时俱进,也有高楼,在羞羞答答地向城镇靠拢。耕地、庄稼地,能盖房子的,不计后果,惟恐落后,纷纷盖起了房子。耕地少一半,似乎没有人去在乎。或者在乎的,仅仅是眼前。
③回到村里,第一次见到鸡的孩子很兴奋,忘了疲劳,奔跑出去,要去泥地上抓鸡。
④一群鸡在屋前面的一棵梨树下刨着。我数了数,五只,清一色老母鸡。
⑤梨树下面,有草木灰,也有生活垃圾。被雨水打湿之后,发出特别的味道,乡村的味道,鸡呼伴而来。我们是与鸡为伍的,而现在的场面,一片荒草地近在咫尺,一棵梨树兀自立着,树下面五只鸡咕咕聚着,后面一块宽阔的水泥地,水渍斑斑,水泥地后面,是一幢气派的两层小洋楼。楼的后面,是几块干涸着的旱田。
⑥天是阴的,大块大块的黑云叠在一起,被风吹着,向东移动着。这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景象,要下雨了,大家都蹲在田里,风雨无阻的躬耕陇亩。现在,田野一片烟青,房子连成一排,入眼的,只有五只鸡。人都在房子里,老人看着孩子,孩子看着电视,我们向往的,此刻成了现实,村子似乎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隐忧却给了我们这一代在外奔波讨生活的人。
⑦鸡或者狗,都还在。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却多了无数的荒凉。
⑧乡村里静静的,像在那里静了千年。门前空地上,五只鸡里,一只鸡孤单走了出来,或者它记起了什么,或者要回去暖窝,或者只是找水喝。一只鸟,立在柏树尖上,哇哇叫着,不知道它在这烟雨里宣誓着什么,或者这烟雨勾引起了它的一番乡愁,憋不住了,而在半空中呼喊着,或者哭泣着,抒发情怀。鸡无动于衷,它们习惯了这里的鸟叫虫鸣,像城里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只是,它们无须知道生活的使命。
⑨母亲说晚上杀鸡吃,我说喜欢笋子。
⑩后山一片葱笼,没有人去收拾。在向东的坡面上,水竹在遍地蔓延。原来的果园,因为无人管理,现在成了竹园。春末夏初,成了菜园。
⑾母亲拎出一捆笋子,我拈出一支,剥开笋衣,就闻到一股清香。我一直向往结庐南山下,过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但我拿不出决心,为生计牵绊得时常没有自己的主张。看起来在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其实像乡村里的一只鸡,无论鸟在头顶如何鸣叫,都唤不醒它回归鸟类,重新飞翔的欲望了。
⑿乡村的样子变了,乡村的人变了。但我隐约觉得,乡村有的东西仍然保存着,比如它的安静,它的悠扬,或者它的精神内核还是与土地亲近着,依然那么质朴,依然在保持着生机。乡村会不会荒废,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但现在,我不想去面对答案。我的乡村,无论发展成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只要母亲在,只要炊烟在,我们对乡村的关注和爱,就不会改变。
⒀此时,一只鸡窜过我的腿下,梗着脖子,缩着身子,鱼一样窜向我的孩子。
⒁孩子在吃饼干,一些饼干屑儿洒落在地上,鸡闻到了香味儿,几只鸡从不同的方面窜了过去。儿子扔了饼干,弯下腰就按住了一只,大叫:爸爸,爸爸,快来,我抓住鸡了。
⒂那一脸的得意忘形,如同我的童年。
⒃此刻,乡下的老家最为令人安心欢喜。.第⑦段中写到“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为什么还说“却多了无数的荒凉”?
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第⑧段文字。
文章是否可以直接用“乡村”二字做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综观全文,仔细揣摩,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是哲学
陈家琪
“什么是哲学”与“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什么是文学”的不同,就在于“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包含着哲学的全部问题;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
“什么是”,这个“是”字是现代白话文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中没有用过“是”字。为什么会有了这个“是”字呢?这和对西洋文字的翻译理解有关。上外语课,到处都能遇见“what is”,“there is”这样的句子。这里面“is”是系动词,可以理解为“是”、“有”、“存在”。
全部问题就出在这里:哲学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是”,什么是“有”,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离不了使用“what is”这样的句子。所以哲学问题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我们的语言是一种什么结构,就会引出怎样的哲学问题。中文与西洋文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有许许多多的西方大哲学家就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在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什么是”,一般来说问的都是具体的、大家公认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反正是具体的存在物。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要问的这个“什么”是存在的;我们也都假定当我们这样问时,这个要问的“什么”作为具体的存在物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对象,比如地球、物理、天文、心理学,等等。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或者说,当我们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物时,它还存在不存在呢?比如张三存在,李四也存在,还有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那么它们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还存在不存在呢?
这个道理能不能引申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存在吗?它与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人是什么关系?
哲学所要探究的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我们相信具体的存在物是存在的,为什么就不相信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存在物整体就不存在呢?是什么力量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具体存在物之间有了各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因果关系,比如爱情、亲疏、友谊、敌对的关系,等等。于是,这里面就又涉及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问“什么是哲学”时,是把哲学当成一个具体的存在物来看待的;但不要忘记,哲学所要探讨的又恰恰是那种作为整体的存在。
在西文中,是把“存在”与存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我们的先哲严复先生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说明他已明确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群己”关系是个政治哲学问题,“群”与“己”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比如到底有没有这种作为整体性存在着的“存在”,我们是否可知它,它是什么,有无规律性,等等。还有我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均属哲学问题。它超越了我们的感官认识,超越了我们认知手段和科学仪器,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称它为哲学的思辨。没有这种思辨,也就没有哲学。
(节选自《人民教育》2014年第20期。陈家琪先生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导)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哲学所要探究的是 ;讨论哲学问题,需要运用,否则,就没有哲学。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哲学问题的引出,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哲学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
B.语言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不同,西方有许多大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在中国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
C.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了这个要问的“什么”是存在的。这个存在的东西是具体的存在物,它是我们要探究的对象。 |
D.我们把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时,它们是否存在。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它们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哲学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是”,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
B.张三、李四、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物理、天文、心理学作为具体的存在物也存在,它们作为整体的存在都是哲学要探究的内容。 |
C.在西文中,“存在”与“存在物”是有严格区别的。严复先生可能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
D.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都属于在讨论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