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 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
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了WTO,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已逐渐理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投资,投资增长率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年的投资增长率为17.4%,2003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集体投资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4.1%,利用外资增长44.1%。这必将为下半年和2004年的经济增长打下牢固基础。特别是国债的扩大发行和民间投资的增加,更为建设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到2002年底,中国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了3万多亿元投资规模,2003年又发行1400亿国债,这对新建重大工程、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能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229.8亿美元,实际使用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7%。第二季度由于一些跨国公司推迟或取消了原定的来华商谈项目计划,使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正如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未变。因此,“非典”一经缓解,外资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将是国际资本的长久投资热土。初步预测,2003年实际引资总额将接近60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第一,投资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多。第二,金融信贷膨胀。第三,有的产业发展过快,冶金、汽车、化工、建材等行业都出现了投资建厂、扩大规模的热潮,连效率低下的小厂也重新大扩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加以防范。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加强自我约束,科技、中介机构要加强论证工作。尤其是钢铁、汽车、房地产等目前特别“红火”的产业和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对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也要有清醒的估计,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否则在二三年后将会出现产品的大量过剩和效益的大幅下降,很多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迫破产或被国内外强势企业兼并。
(选自《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对我国当前经济加速增长的原因,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多年来坚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B.加入了WTO,因而理顺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
D.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良好机遇。
B.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国际投资能在中国寻找到广阔空间。
C.中国近几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投资增长率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兴趣。
D.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将给国际投资者带来高的回报。
3、对部分行业局部出现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就会出现大量盲目的重复性建设,使投资结构不合理。
B.会出现产品过剩、效益下降、某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后果。
C.国家将不能宏观调控,“红火”的产业和企业也无法自我约束。
D.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将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科技和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工作,企业就可放手大干。
B.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没有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入。
C.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个体经济投资。
D.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必须清醒估计本产业在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妙得
冯其庸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劫,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呜,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噫!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吾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面对文中第一段中的“说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当时说书艺人在群众中进行说书的口头艺术。
B.指当时说书艺人进行说书表演的脚本,即下文提到的“话本”。
C.指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了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相当于后来的小说。
D.指孩子们游戏时口头流传的一种故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却不见其流传,令人惊奇。
B.旨在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的整幅插图刻工精良,构图严整,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然而此时同样表现这种高超技艺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其流传,令人感到奇怪。
C.表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D.说明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表现“元曲”内容的绘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3、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商隐的《骄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陈老莲在当时是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他创造了群众喜欢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它来传播《水浒》人物画。
D.通过汪观清先生的画作,我们从中看到了三国纷争、茅庐擘划、三分筹策、隔江用计、六出祁山、尽瘁五丈等三国故事和众多的三国人物。
4、以下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得出现表明三国的故事不但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有了上为图像下为文字的话本了。
B.到了金代,表现三国故事的戏剧大量上演,为元代戏曲的成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画之所以未能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未能采取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缺乏群众基础。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GDP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中文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在实际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GDP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是衡量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它能帮助各国政府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都有密切的关系。“奥肯定律”显示: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贫富状况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依据。如联合国决定一国会费时,要根据该国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其人均GDP。
GDP是一个重要的数字,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衡量一切。GDP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社会成本,反映不出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不能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能衡量财富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这是用高能耗、高生态赤字换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只有78%。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以上。GDP的高速增长能够实现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所以中国不再把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经济指标,而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1、下列对GDP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
A.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表现一把很重要的尺子。
B.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C.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这三种形态的总和就是GDP。
D.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2、下列对GDP的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GDP能够提供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但不能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B.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健康与否,但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
C.GDP可以反映人们一个国家(地区)财富分配的状况,但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
D.GDP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和质量。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收入状态是GDP的表现形态之一,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B.作为经济总量指标,GDP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有密切的关系。
C.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的作用很大,但它不能反映一切,衡量一切。
D.二十年来,中国GDP连续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人均增长率也越高
B.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失业率也越低。
C.二十年来,中国承担联合国会费的数量是在上涨,而享受世界银行的贷款等优惠待遇在减少。
D.中国不再把GDP作为唯一追求的经济指标,而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必将促使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
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
1、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虫草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2、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答案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
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
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3、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
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
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
4、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唯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