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于《湘江评论》中提出“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力。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对该宣言理解准确的是( )
| A.组建工人政党 | B.主张暴力革命 |
| C.呼吁社会改革 |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 A.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B.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公正合理 |
| C.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 | D.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具有合作的基础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数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材料表明劳合·乔治担忧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 B.对德国的过分削弱会激起新的民族矛盾 |
| C.民族自决的提议会使德国东山再起 | D.众多小国政权的不稳定 |
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现了飞机、飞艇、毒气弹、坦克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的使用
| A.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 B.使英、德分别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
| C.大大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 D.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
对一战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 B.美国对华持“门户开放”政策 |
| C.英日同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对付俄国 | D.美英在抵制日本扩张的态度上截然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