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6月19日,在美国国会内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美国的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世界银价飞涨,从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每盎司0.81美元。银价暴涨造成西方在中国购买资源的支出大增,同时中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1934年流出1.80亿两,1935年流出1.86亿两片艮本位币制难以维持,造成了银根奇紧、物价猛跌、利息上涨、销路呆滞、钱庄倒闭、银行关闭等严重后果。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签署《白银协定》,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美国维持银价的稳定,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桂钩。中国实行法币改革的成效是极其显著的。至1936年,中国外债是20、46亿海关两白银,各国在华投资29亿两,在华民间债权、财产、房产等70亿两,将外国资产全部从白银置换为法币,这些财富是中国GDP的3倍,是中国法币发行量的8倍,不得不说是中国金融界的一场重大历史性胜利。
——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1)据材料归纳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和取得胜利的原因。(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7分)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一)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2)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前后不同,从中你对孙中山有怎样的认识?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西汉讲学图图二:同文馆旧址
图三: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图四:北京大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开始兴办太学是在哪一朝代?其目的是什么?
(2)据图二,京师同文馆创办于什么时期?其目的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是什么?
(4)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21l”工程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回答:(1)上述两则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2)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该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3)上述主张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18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马可·波罗游记》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
15世纪的船只葡萄牙亨利王子
材料四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可能扩大,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如何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8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四所体现的经营方式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在此时期没有发展壮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