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各题。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000 | B.10000 |
C.6000 | D.4500 |
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b)、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c)三者的关系正确是:( )
A.a<b<c | B.c<b<a |
C.b<a<c | D.a<c<b |
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左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结合表1,回答问题。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接近燃料地②接近铁矿③接近消费市场④廉价劳动力充足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A.燃料运输费用 | B.铁矿石运输费用 |
C.产品运输费用 | D.废弃物的排放量 |
该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问题。
迁出国 |
数量(万人/年) |
迁入国 |
数量(万人/年) |
中国 |
30.3 |
美国 |
110.0 |
墨西哥 |
26.7 |
德国 |
21.1 |
印度 |
22.2 |
加拿大 |
17.3 |
印度尼西亚 |
18.0 |
英国 |
13.6 |
菲律宾 |
14.4 |
澳大利亚 |
8.3 |
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 B.更多的休闲时间 |
C.更高的收入 | D.更优的自然环境 |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问题。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 B.一般零部件厂 | C.核心零部件厂 | D.整车厂 |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问题。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 B.地质 | C.气候 | D.水文 |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 B.较少占用耕地 | C.缩短运营里程 | D.保护野生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