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90年征途漫漫,90年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请回答:(10分)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会议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谁?(2分)
(2)请从“当家作主”、“民主科学”、“自强求富”、“开天辟地”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分别填写在年代尺上方的相应长方框内。(4分)
(3)A、B两处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A处是 会议; (1分)
B处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年,在本次会议上作出了实行 的伟大决策。 (2分)
(4)“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它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2分)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做出判断。(6分)
史实 |
推论 |
正确与否 |
(1)在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中,刹帝利掌管军政大权。 |
刹帝利是最高的等级,享有崇高的地位。 |
|
(2)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员约90人,分乘3艘船从马罗斯港出发。…… |
哥伦布第一个找到了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 |
|
(3)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颁布了《独立宣言》。 |
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
|
(4)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
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
|
(5)二战后,美国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北约的成立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
|
(6)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阅读图片:
图1
图2图3
请回答:
(1)请写出图1所示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这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导致了哪场战争的爆发?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图2反映了哪场战争后出现的什么世界格局?这种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图3反映出当前怎样的政治局面?由图2向图3变化的标志是什么?欧俄中日与美国的关系如何?这种局面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4)图3所示时期,世界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二:
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请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南京有着超过2500年的建城历史,随处可见时代的年轮……让我们踏上一段穿越时光的旅行,去寻访那古老的辉煌,下一站,南京!走起!
![]() |
![]() |
⑴夫子庙是纪念儒家创始人__的地方。自__朝创立科举制以来,儒家学说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
⑵梅花山,孙权墓。__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为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 |
![]() |
⑶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像。__建立明朝,他在中央废除__,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
⑷南京__宝船厂遗址公园。明朝时期,这种船只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
⑸古代南京的辉煌,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黯然落幕,根源之一是清朝实行__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抚今追昔,漫步南京城头,你有什么感受? |
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
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材料三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