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民的成熟度
乐 朋
①十多年前有家制鞋厂,因给小平同志做布鞋得到老人家的赞扬,就在厂区特意高挂硕大的一只同款布鞋,供人瞻仰,并示荣耀。杂文家宋志坚著文批评此举,发出“请高举旗帜,不要高举鞋子”的呐喊!当时我曾觉得,这家鞋厂的领导有邀宠之嫌,公民意识太差。
②想不到,类似一幕去年底又重演。外出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中午乘便到庆丰餐馆“排队买包子”,自个儿端盘子,还做了“光盘族”。这条新闻一经传媒发布,刹时引来轰动。之后几天,不少人专程前往该店吃“总书记套餐”,而餐馆老板也把习近平同志用过的盘子、坐过的桌子,都收藏了起来。我忍不住叹息,中国的公民还不成熟。
③这种不成熟凸显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仍不敢平视。他们习惯于仰视,把领导看得高高在上,神圣无比,缺乏一颗平常心。
④领导也是人,是与我们一样的人,一样要吃喝拉撒,一样要着衣穿鞋。所不同的,是他们肩负重任,身居高级领导职务,仅此而已。可不少公民总有意无意地仰视领导,对其一举一动,怀有神秘的好奇心,盲目追捧。例如,跟领导握了一次手,就会激动半天,舍不得洗手;领导用过的餐具、穿过的鞋子,都视同圣物,当宝贝疙瘩般炫耀于人。他们没有“公民的自豪感,刚直不阿的公民气概”。
⑤这不是对领导不敬。我只是想说,对领导的尊敬,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公民意识上。我很赞赏习总书记的平民风格。他亲近民众、自己排队买包子,不要特供、不坐包厢,像百姓一样用餐,体现了践行群众路线,发扬了朴素节俭的好作风。我为此而尊敬他,但不赞成媒体、商家的炒作,更反对在包子、盘子、桌子上大做文章。因为那样会助长个人崇拜的不良风气,是一种低级趣味。再说了,领导本就不该高高在上、神神秘秘、特权多多、远离民众。公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再大也是公仆。在仆人面前,主人的公民平视领导,乃天经地义!我们毋需像阿Q似的见官就下跪,自轻自贱,自我矮化!
⑥社会常识表明,有怎样的公民便有怎样的国家,有怎样的公民便只能有怎样的国家。胡适说过,“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又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高举鞋子、包子、盘子,而又津津乐道、扬扬自得,只能说明还不配称合格、成熟的公民。
⑦公民的成熟度,是检验社会进步的标尺。一个成熟的公民,既能履行好应尽的法定义务,又能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利,善于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相反,不成熟的公民,要么把命运寄托于青天大老爷,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逆来顺受,要么走向极端,过激闹事,把自己推向违法的边缘。而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恰恰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基石。公民不成熟或成熟度差,就很难真正建成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文明的国家。我们现在真的很需要一场公民思想文化的启蒙,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而且得从娃娃抓起。
⑧什么时候我们的公民、企业、媒体都能以平常心看待领导,都能平视最高领导了,那就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转型成功了。古语云:“桃李花实,累累日息,长大成熟,甘美可食。”桃李如此,社会亦然。在此,我仿宋志坚再次疾呼:请高举民主法治的旗帜,不要高举包子、盘子、桌子!
《杂文月刊 》2014年4期 作者对习总书记“排队买包子”并做“光盘族”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请结合文本,说一说如何才能提高公民的成熟度?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
秋的气魄
【日】丰岛与志雄陈德文 译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①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②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请结合全文回答,秋具有怎样的气魄?
作者在写“秋”的同时,还写了“红叶”“阳光”“微风”等景物,请简要分析画线②句的作用。
文中第⑥段说“秋是寂寞的”,而第⑩段又说“秋才不是寂寞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科学和审美
张世英
①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科学的“在世结构”是“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在世结构”是“人—世界”的融合,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开端,是科学与哲学的开端,也是审美意识的开端。惊异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的精神,即不受实际兴趣或者说利害关系的束缚。人在处于惊异状态时是不计较利害的,是完全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同的特点。
②人无论在进行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富于感性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还是在进行主—客关系的抽象思维的科学活动过程中,都是自由的,是不计较利害的。审美活动之不计较利害,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康德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即使是科研活动,其本身也是不计较利害的,因为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在获得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前,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由无知到有知的惊异状态之中。
③不同的是,审美活动,就鉴赏者来说,鉴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无外在目的之可言,无利害关系之可言;就创作者来说,一个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无外在的实用目的,更无个人利害的计较,而只出于个人审美的感兴,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本身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作品被作为商品出售,那是另一回事)。至于科学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它的成果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可以成为对主体有效用的对象;也因为如此,与审美不同,科学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
④其实,科学的成果可以为人们所利用,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害和效用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古希腊人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如日、月、星辰等等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变化以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所产生的惊异,是求知的开端,是哲学的开端,古希腊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只是由于好奇心驱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无知而要求摆脱无知,求得有知,他们是“为知识而知识”,他们的这种知识是“自由的知识”。柏拉图当时就指责埃及人和腓尼基与希腊的科学精神相反,他们所关心的完全是利益、效用,而不是为求知而求知。柏拉图的话应能引起当前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自由精神的人的警醒。
⑤我们赞赏古希腊人“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这决不排除我们可以出于实用的目的,为了获得可供人满足实际需要的成果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古希腊人就是既有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又同时很讲实效的人。但是第一,科研活动本身,如前所述,是不受实际利害和效用所束缚的自由活动。第二,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创造性成就往往是在根本不计较利害、不考虑实用目的的情况下获得的,把科学研究只限于实用目的(更不用说出于个人的私利)的狭隘实用主义观点和急功近利的观点,必然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我国的传统思想和当前的科研状况来看,特别是从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来看,我以为需要强调得更多是发扬科学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下列各句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5分)
A.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两者在本质是相同的。 |
B.科学的成果为人所利用,使人们误以为科学活动本身是计较利害的。 |
C.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创作之初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 |
D.科学与审美不同,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 |
E.不计利害、不考虑实用, 科学研究便能获得伟大的理论和创造性成就。下列各句,不属于“审美活动的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不受实际兴趣束缚,出于个人的感兴 | B.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 |
C.是人与世界融合的抽象思维活动 | D.能给鉴赏者审美的享受 |
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都谈到了古希腊人的事例, 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作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效用性与自由性的关系?(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
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孙丽萍任沁沁)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一片悲伤。上万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电影界人士、影迷,在谢晋导演的灵堂外排起了长龙。萧瑟的秋风向人们的身体里浇灌着凉意,泪水在很多人脸上肆意地流淌。
与谢晋有着深厚师生情的著名女导演黄蜀芹,从10月18日谢晋导演逝世以来,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她说:“我一直认为,谢导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
从早期的《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复出后的《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到后来拍摄的《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谢晋的影片总是在社会政治风云的大开大合中,展示着中国普通人命运的大起大落。
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说:“《天云山传奇》在放映时,多少观众哭湿了手帕,冬季看电影散场都忘了拿大衣……他的电影深深地触动和抚慰了几亿人的心灵创伤和历史悲情,呼唤起全国的民族记忆。”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谢晋导演用胶片刻画了13亿国人金子般的灵魂。无论是《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还是《牧马人》中的许灵均或《芙蓉镇》中的秦书田,“这些人都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被打入生活最底层,蒙受从肉体到精神的扭曲,却始终追求爱和真理。“谢晋的作品,一百年后还会有人看,因为它们记载了中国重要历史时期老百姓的命运,歌颂了人类的真善美。谢晋电影是永恒的,谢晋是永恒的。”
谢晋的银幕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是和谢晋的电影一起成长的。”在文广集团工作40多年的陈文亭是电影放映员。谢晋的电影,出来一部,他就放映一部。“我自己也记不清放了多少场,看了多少遍。谢导的电影真实、贴切,把人物的命运,和特殊时代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他为社会留下的重要财富。”
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令人难忘……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又想对被祝贺者谢晋说几句严肃的话。谢晋,你可以有一点兴奋,但不要过于兴奋。从艺50年,拍了35部影片,至少说明你没有虚度年华,浪费光阴。但你不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吗?一眨眼50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你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76岁了,你还有多长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50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了。你要只争朝夕,把握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谢晋,你可以有点满足,但不要太满足了。你的电影受到群众喜欢,值得自豪,但也有许多遗憾。说是从艺50年了,其实哪有50年?从《舞台姐妹》到《青春》,其中至少有八年是空白的。还不算有许多按别人的意志浪费的时间。今天如果再补你十年有多好。你的电影也留下种种遗憾,有自己的局限,也有其他原因。如果能够重拍有多好,拍出一部没有遗憾,或者是少点遗憾的作品来。”
“谢晋,你可以有点骄傲,但不要太骄傲了。你要感谢许许多多老师、领导、朋友,你的作品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帮助。离开这些,你就不是今天的谢晋,你就会缺少许多作品。你还要感谢时代。只有在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你才有放开手脚不断拍片的机遇。衷心希望今天的祝贺不是你息影的开始。祝愿你继续拍出满意的作品来。这是我个人的愿望,也是所有人的愿望。
在这一封如此独特的“给自己的贺信”里面,人们仿佛能听到谢晋心的跳动。这,才是大师。
的确,谢晋辞世,人们怀念的不止是用光影传奇讲述人间冷暖真情的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更值得怀念的,是他的人品高贵、性情磊落,为文艺界留下了最高的艺德标杆。
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曾多次说:“给我什么奖、什么房子、什么车子,都没意思。我急需的是本子、本子,如果再能拍几部好片子,我这一辈子才可以。”他始终没有停下工作,即使在晚年为获得电影投资而辛苦努力,他也始终怀抱着若干部电影的梦想。他说,倒也要倒在摄影机前
“谢导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谢晋的同事、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金冠军说。在他眼中,谢晋一生的成就如此辉煌,但对人却始终真诚、热情;谢晋荣誉一身,但始终清贫,不求名利。谢晋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晚年失去爱子,但谢晋依然充满了乐观情绪,继续用激情和快乐鼓舞着身边的人。
直到晚年,谢晋还担任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院长长达13年,继续为中国电影培养人才。谢晋逝世后,学生们在校园里点起万点烛光,怀念他们的好老师,好院长。
金冠军说,谢晋,始终以自己的生命燃烧着中国电影事业。谢晋曾多次说:“我们这一辈人首先要有冲的精神,不怕冲得头破血流。实在冲不上去了,倒在地上做人梯,让年轻人踩着我们的身体继续前进。”
无数人怀念着大师。无数人心中的大师,他们讲述的谢晋,都那么令人感动,令人心灵震撼。谢晋导演走了,但愿他的精神得到传承。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
(选自新华网)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从这封“给自己的贺信”中,我们可以发现谢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表述。
文本分别引用了著名女导演黄蜀芹、电影学院倪震教授、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电影放映员陈文亭四个人对谢晋电影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些评述在文中的作用。
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近几年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几部国产商业大片赢得了绝对的票房,却无法赢得老百姓的口碑。你认为中国电影人应该追求老百姓的口碑还是应该追求票房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
.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 |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作品
酒婆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