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 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把20户人家分成4个小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小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了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记者靳生黄勇
根据材料回答:
(1)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大包干”指的是什么?(4)
(2)“大包干”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3)简要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
南海 |
陈启源 |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填上相应的企业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创办于何时? 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4)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分)
(5)尽管古代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列举古代手工业三大部门和两个最著名的商帮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
① |
![]()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⑤ |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
② |
![]() |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⑥ |
![]()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
③ |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 |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
④ |
![]()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 |
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 |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从对“西学”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类连线(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张。(4)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五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怀旧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回答:
(1)材料一,该杂志是谁创办的?其前身叫什么名称?影响是什么?后期主要宣传什么为主?
(2)材料二,概括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3)材料三的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何贡献?
(4)材料四是什么事件?它与新文化运动有何联系?
(5)毛泽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概括毛泽东该段话的观点?